周 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在兴国必先强师的大背景下,坚持用改革理念、创新思维构建师范类高校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是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积极提升师范类高校育人质量的关键,要始终如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推进师范类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改革和实践模式创新,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以新时代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教学内容创新,不断夯实师范类高校立德树人主阵地。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基地,关乎国家未来教育的前景。思政课作为师范院校立德树人主干课程,是提升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价值取向和高尚职业操守的教育人才,应创新推进思政课内容体系建设,着力推动“大思政课”育人合力。一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本。师范院校思政课建设的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坚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培养未来教师人才,引导他们明理、悟道、增智、培德,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要结合师范院校特点,突出价值引领。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院校思政课内容,有助于引导师范生汲取教育家精神中的价值力量,提升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激励师范生主动提高基本素质,增强应对未来教育实践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同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师范生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切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为师范院校高素质人才培育赋能助力。三要以优秀文化培根铸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深化文化内涵,持续引领学生主动汲取先进文化,以培植坚实的思想根基,铸造灵魂,启发智慧,滋养心灵。
以提升思政课实效为导向推进教学方式创新,着力打造精准育人教育模式。师范院校思政课必须以提升思政课实效为导向,直面解决“抬头率”“入脑”“入心”等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发展期待和需求,实现精准育人。一是变被动为主动。打造符合本校实际且形式多样的思政课程,通过设计主题展览、话剧、演讲、模拟教学、微电影等活动,综合运用实践探究、情景再现、情感共鸣等方式,启发学生主动领悟,在过程中汲取成长智慧和精神营养。从而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思政课。二是数智化赋能思政课。师范院校通过建立思政课数字资源库,搭建学习平台,通过虚拟课堂、在线讨论、热点分析等方式展开更加灵活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听课为主动“研究”学习。三是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师范院校思政课评价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应从单一的知识记忆和分数导向转变为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更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实施师生共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辅以动态跟踪,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量化分析,能清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变被动评价为主动“提升”。
以实践发展为导向推进育人路径创新,着力打造“大思政”实践课堂。师范院校育人的目标决定了师范院校思政课必须重视实践教育。作为师范院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教育不但要拓展实践场域,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相联系,而且要创新实践活动方式,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定位深入实践活动。一是大力建设师范生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重点建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可以组织学生在纪念馆、红色文化场馆、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开展实地教学或场馆教学,通过参观历史文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交互体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以教育方式改革牵引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创新拓展校内外社区实践活动方式。拓展校内思政课是将思政课教学延伸至校园的各个角落,积极利用校内党员服务站、学生活动中心、主题班会、党团组织等,创新性地举办一系列宣讲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通过现场宣讲、微课等方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典型事迹等,致力于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心灵感悟,并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拓展校外思政课是扩大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理论的生动性和现实意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教育发展尤其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这关乎我国未来的发展。这意味着,师范院校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推动思政课全面提质增效,从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创新育人路径三个方面,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教育引导师范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教育实践中挺膺担当、贡献力量。
〔作者:周黎,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项目名称:“教育家精神”融入地方师范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3BY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