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希望重生:灾区群众的坚韧与奋进——重建这一年(下篇)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20     作者:丁玉梅 谢梦茹

一年前,金田村和草滩村在地震及砂涌灾害的双重肆虐下,村内道路被翻涌的泥浆无情掩埋,部分民房倒塌或淹没在泥浆之下。与淤泥、严寒争分夺秒地抗争,成为当地救援力量与村民最为急切的任务,亦是最为艰巨的考验。

一年后,金田村和草滩村传来喜讯:在各方齐心协力的奋战下,村内损毁房屋的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受灾村民陆续迁入新居,新村处处洋溢着新生的蓬勃气息。

2023年12月18日,一场猝然而至的地动山摇,让海东市3县42个乡镇受灾。积石山6.2级地震和砂涌灾害的汹涌来袭,没有击垮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灾难固然带来了满目疮痍的破坏,但我们也看到了涌动在这片土地上的坚毅、团结、拼搏和希望。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在受灾群众的身上得到了最为生动且真切的诠释。校园内清脆悦耳的琅琅书声,活动板房上空升起的袅袅炊烟,田间地头挥洒的滴滴辛勤汗水,共同勾勒出河湟谷地最为坚毅刚强的模样。灾区群众不等不靠不要,以坚定如磐之心、坚强不屈之态、坚韧不拔之姿,奋力书写着一部部关于坚韧与奋进的壮丽篇章,向着重生的希望奋勇前行。

脊梁不折:灾后重建的坚毅力量

一把把奋力挥动的铲子、一顶顶撑起希望的救灾帐篷、一辆辆满载关爱的救灾物资车辆、一条条精心规划的重建家园举措、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崭新房屋……这一切重绘着伤痕累累的河湟谷地,也正是这一切,似有力巨手稳稳托住不屈的脊梁,让河湟谷地再度焕发出盎然新生机。

“爸爸,下周我从学校回来,也能住新家睡新炕了!”12月18日,看着手机屏幕那头,女儿满是期盼的双眼,杨进英夫妻红着眼眶,连忙回道:“对,咱家搬到了新村,新家也装修好了,爸爸妈妈就盼着你回来呢!”

在地震发生以前,杨进英一家居住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村,杨进英常年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照顾两个女儿,一家人平淡却幸福的日子,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无情打破。

“地震发生后我们跑了出来,但紧接着就传来巨大的响声。”杨进英回忆到,听到声响他在院子里看不真切,便又爬上屋顶去看,只一眼他转身边跑边喊,“泥石流来了快跑!”

杨进英一家一口气跑到空旷处,转身才发现,家早已埋在了泥沙下面。“地震后泥沙埋了家,我们连根草棍都没带出来。”和杨进英同村的76岁老人杨忠才无奈地摆了摆手说道。

寒意与惧意,在这艰难的情境中肆意蔓延,侵蚀着村里人的勇气与希望。杨忠才老人的儿子捡了许多柴火,在路边点燃,搀扶着老人去烤火取暖。村干部迅速组织人员清点人数,此时,远处传来阵阵哭声,有村民没能从泥沙中跑出来。

“政府的人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瞬间大家仿佛找到了主心骨,直面灾难的恐惧和绝望,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受灾群众安危冷暖,地震发生后连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要密切监测震情和天气变化,防范发生次生灾害”“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当地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省内外应急救援力量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务院工作组指导下,第一时间紧急救援,从生死营救到转移安置,从抢救伤员到排查隐患,日夜奋战、全力以赴打了一场抗震救灾攻坚战。

“政府送来了米面油、被子和棉衣,安置好大家后还送上来了热乎饭。”在杨忠才老人的眼中,党和政府是他最为深切的坚实依靠。他坦言:“家里有6口人,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两个人要养他们老夫妻和两个小孙子,重建家园对于他们而言确实难。”

直到搬来金田草滩新村,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杨忠才老人自地震后一直高悬的心,才算稳稳地落了地。在老人120平方米的新家中,老人的儿子正忙着和工人一同安装灯具,老人和儿媳则忙着收拾整理院子。

众志成城:家园重建的团结交响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邻里互助、分工有序,修缮房屋,绘就家园新貌,尽显感恩奋进风姿。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海东不少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生活陷入停滞。然而,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场团结一心、坚韧不拔的家园重建行动已迅速展开,处处涌动着温暖与力量。

“当时房屋加固方案有了,可是村民谁也不敢干!”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河北村驻村干部马学文说,重建工作开始后,给受灾群众制定了一户一策方案,关于怎么加固,他们反复耐心讲解,可村民还是有不少顾虑。

就在这时,河北村的热合莫站了出来。“我是泥瓦匠,也懂怎么干这些活,大家有顾虑,我就应该带这个头做示范。”热合莫联合几家村民,带头开始按方案为受损房屋进行加固。

“政府制定的维修加固方案不仅安全,还增添了防水等项目,特别实用也不会多花冤枉钱,大家尽可放心做。”听说热合莫家开工,村里人纷纷前来取经,热合莫亦热情地给大家分享心得和经验。

看到热合莫家完工的房子,墙面洁白平整,跟新房一样,村民也纷纷开始动工,大家有疑问也会主动找热合莫寻求帮助。韩瑞家北房后墙受损,他给墙面裂开的缝,仔细填上水泥,每做完一个工序,都要在村民群里发张图片。

等韩瑞发了几张图片后,村党支部副书记张乙四夫走进了他的家。“这些灰还得抹的再平整些才好。”村里谁家干活,都会发照片到群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则会挨家挨户上门查看,确保维修加固的每个环节都能保质保量完成。

在循化县白庄镇,党员干部同样忙碌。自灾后重建工作启动以来,白庄镇的党员干部们,一面将重建蓝图中的一条条规划落在实处,一面化身政策的宣讲员,大力宣讲灾后重建优惠政策,更把感恩教育融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每一个环节。

上拉边村马木汗麦,无偿砍伐影响通行的13棵树;上拉边村马五四曼主动帮邻居接通自来水,解决饮水问题;强宁村完德克为邻居建房提供方便,让出一分地修建简易施工道路……白庄镇感恩教育成效“红榜”,是村民齐心重建家园的生动注脚。

“我们村一社是藏族村,二社是土族村,地震发生后我们积极协调物资分发给两个社的村民,然而村民的举动令我大为感动。”化隆回族自治县塔加藏族乡曹旦么村驻村“第一书记”周拉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他们分发物资时,一社的藏族同胞对他说,二社受灾更严重,把物资多分些给他们!

地震发生后,曹旦么村民间“户帮户”“邻帮邻”“亲帮亲”,让灾后重建的步伐越来越快。今年9月,曹旦么村的受灾农户已全面完成房屋维修加固、原址重建工作,村民全部顺利搬入新居。

村里的保洁员闫才生保独自居住,建房时手头拮据、人手不足。村里乡亲们得知后,纷纷自发前来帮忙。马冬海就是其中最热心的一位,扛水泥、搬砖块,重活累活抢着干,帮着解决了建房材料搬运的大难题。

信念如炬: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2月17日午间,塔加藏族乡中心学校,各年级学生身着捐赠而来的厚实棉服,在老师的指挥下井然有序地前往食堂用餐。

受积石山6.2级地震影响,学校教学楼和宿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今,总投资452万元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全部实施完成。校内外粉刷一新,成为塔加乡最为靓丽的建筑景观。

地震发生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老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核心。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逃生演练、安全宣传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震,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用心学习。

“今年以来,我们提高了开展地震、消防演练的频次,组织全校66名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情景模拟,引导学生正确应对各类突发情况,保护好个人生命安全。”一年级班主任张玉霞介绍,作为心理健康老师,她也会用专业的方法和满满的爱心,帮助学生重新恢复阳光开朗的模样。

家住民和县巴州镇羊羔滩村的杨利儿,也有属于她的解压方式——让自己忙起来!“地震之后,我们家被鉴定为山体滑坡风险区,今年11月全家搬到了巴州镇羊羔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杨利儿住进120平方米的新房后,在政府为搬迁户规划的一间商业用房里,开起了小卖部。

穿着大红色棉袄的杨利儿,脸上带着笑意,新院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门口贴着红色对联,家里热闹的像是过年一样。“党和政府对我们好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生活!”听到杨利儿的感慨,她的丈夫张治军也打开了话匣子。

“搬入安置点后,政府不仅提供商铺,还让我们承包产业示范园的大棚,我打算种中药材,以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住进新家,张治军也有了新盘算。

离张家不远的大棚里,村民冶文俊正带着村民摘草莓。

“我原先住在巴州镇上宣村,上宣村处在地质灾害带上,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搬到了巴州镇羊羔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冶文俊是村里的经纪人,搬到集中安置点后,他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主动带领6名村民,在草莓大棚干活,每天有100元的收入。

这两天,张治军准备去甘肃学习中药材种植;明年开春后,冶文俊准备承包大棚种植草莓;开罐车的韩瑞,准备过完年就去找活干……面对地震灾害,海东市各族儿女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然而,他们并未被黑暗吞噬,而是在残垣断壁间,怀揣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孕育出一股磅礴的强大力量。关于他们奋进的故事,必将成为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新时代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