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策略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25    

李 威

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既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群体,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的关键力量,其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相关战略能否成功实施。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视域下,我们要整合当前高校育人工程、育人载体和育人资源,为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提供新途径。

建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要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高校应确立清晰的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目标,构建生态文明教学体系,将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推广至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中。其次,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职工评价体系,引导全体教职工在各自的服务及教学中开展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活动。其中,高校教师应自觉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积极发掘所教授课程中的生态文明要素,注重改革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效;应主动提高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夯实自身理论根基,打破专业界限,加深对生态文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际逻辑的认识,为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有益借鉴。高校其他部门则可以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如学校资产管理处、后勤处可以在校内组织绿化活动,广泛征集学生的活动意见,动员他们积极参与绿化活动;共青团组织可以联合学工处共同举办“筑牢美丽中国生态根基”等有关生态文明的征文和演讲比赛,鼓励师生创作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丰富校园生态文化。

构建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体系

高校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构建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体系。依托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包括第二课堂)等,建立起覆盖理论和实践的培育体系。在通识教育中,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开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山”理论的科学蕴含,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生态文明发展形势。在专业教育中,要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生态与社会发展之间紧密关系的认识,让学生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立场上,综合考虑专业、社会、生态、人文等多元要素,进而提升解决专业领域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职业教育中,高校要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态相关的职业规范,并对与生态相关的技能人才素质、能力、知识和业绩进行界定,为发展绿色生产力夯实人才支撑。同时,高校要在充分实施绿色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各层次生态职业教育全要素的无缝对接。在实践教育中,要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让生态文明教育“实”起来,如可组织以节水节电、节粮节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生态文明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进而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生态文明素养。另外,高校要强化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顶层规划。可将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目标纳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对学生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也要将“万物平等”“道法自然”“仁者爱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课堂教学之中,使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落实生态文明行为规范

高校应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状态,制订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标准。在落实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中,高校层面应积极开展生态征文比赛、生态环境治理、环境实践调查等多样化的生态实践活动,号召学生从我做起,积极参与生态社团建设;应充分重视全过程育人,与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有关部门开展协作,创建生态文明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学生主动参加生态文明实习实践工作;应建立“生态文明行为档案”,列举生态文明行为正面和负面清单,表扬和推广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切实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实效。在家庭层面,家长要秉持“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保家”的新时代家庭观,适时督促大学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通过言传身教和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家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让学生学习和理解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体会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在社会层面,要积极推进国家公园、湿地公园、动植物园等生态文明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行中学、行中悟,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使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系统化;积极打造以生态为主题的精品研学线路与研学品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难点及历史由来,进而使他们从思想深处理解、认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每个人都有义务维护好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向“绿色化”转变的背景下,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已是必然之举。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要重视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充分认知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利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资源,使生态文明素养由“知”向“行”转化,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绿色生产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进而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李威,单位:南昌工程学院水土保持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南昌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生态环境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学实践”(编号:2021SZJG007)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