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屹立在高原之巅的“精神坐标”——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系列报道(下篇)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25     作者:张多钧

在那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广袤土地上,青藏公路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静卧于雪山与草原之间。

70年前,10多万筑路大军爬冰卧雪、开路架桥,翻越“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唐古拉山,一条“天路”直通拉萨,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今天的青藏公路,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部写满传奇与希望的史书,它用坚实的路基、宽阔的路面承载着经济腾飞的梦想、生态保护的美景、民族团结的深情,激励着一代代江源儿女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

“天路” 与 “净土” 的交响

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青藏公路犹如一条坚毅的脊梁,贯穿这片神奇而壮丽的土地。而可可西里,那片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净土”的所在,恰好位于这条天路的沿线,二者在此碰撞出别样的火花,“两路”精神正与可可西里的生态保护深度交融,奏响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和谐交响。

冬日的可可西里,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刺骨。青藏公路旁,藏羚羊母亲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小羊,在荒原上悠然漫步、觅食。火车的轰鸣声、汽车的呼啸声交织,不时还有好奇的游客停车驻足拍照,构成一幅独特的高原生态画卷。

沿着青藏公路翻过昆仑山口继续前行,便能看到沿路依次而建的不冻泉、索南达杰、沱沱河、五道梁等保护站,它们宛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高原精灵藏羚羊,一场场藏羚羊的“生命接力”在这里不断上演。

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内,今年救助的小羊正嗷嗷待哺,看到工作人员拿着奶瓶走近,小羊“咩、咩、咩……”欢快地跑向工作人员。

“刚出生的小羊也就几斤重,抱在怀里热乎乎的,像个可爱的小孩。”25岁的藏族小伙才仁洛松去年刚加入保护站,虽还未曾有过巡山经历,但小羊的日常起居都由他悉心照料,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藏羚羊“奶爸”。

在巡山队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下,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实现了令人欣喜的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不足2万只,恢复到如今的7万多只。这份坚守的背后,正是巡山队员对“两路”精神的生动践行。

面对可可西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巡山队员穿梭在这片广袤的无人区,以血肉之躯为可可西里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无论山路如何崎岖难行,无论寒夜多么漫长难熬,巡山队员都毫无怨言,因为他们深知肩负的使命如同当年修筑青藏公路的先辈那般神圣且伟大。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涵,也在可可西里的生态保护工作中绽放出璀璨光芒。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于此,为了守护这片净土齐心协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保护可可西里的过程中,凝聚成了一个温暖而紧密的大家庭。

军民共建 共绘乡村新篇

回溯历史,青藏公路修建之初,解放军战士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奔赴这片充满挑战的高原大地。彼时,他们面临着高寒缺氧、地质复杂、物资匮乏等诸多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然而心中的信念却坚如磐石,未曾有过丝毫动摇。

青海本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青藏公路延伸到哪里,哪里的各族同胞便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投身到修路大军之中。

藏族、蒙古族、回族、汉族等各族群众与解放军战士并肩作战,一同用汗水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壮丽凯歌。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这种精神非但没有在岁月长河中黯淡褪色,反而在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愈发熠熠生辉,成为青海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青海儿女。

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有一座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村落——达隆村。自2018年起,青藏兵站部开始对达隆村倾心帮扶,达隆村党支部副书记赵保业每每谈及此事感慨万千:“6年来,部队累计投资310余万元,每一分钱都实实在在地花在了刀刃上,助力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达隆村的发展变迁历程中,军民共建和民族团结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这里,军民之间鱼水情深,各民族同胞更是水乳交融、命运与共,共同绘就了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

退役军人郭顺世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通过流转农田勤劳致富后,时刻不忘部队的恩情以及乡亲的期盼。每当村里急需大型农机具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遇到家庭困难村民面临生活难题,他也会主动伸出援手。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达隆村能有今天的变化,离不开部队的帮扶,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理应为村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仅如此,汉族、藏族、土族等各民族村民在这里团结一心,亲如一家,携手为村子的发展奋进拼搏。当防汛的号角吹响,村党支部书记蒋树成便带领村干部行动起来,一起反复摸排风险点,耐心地转移临河居住的村民,实时向上汇报雨中巡查情况,紧张有序地准备防汛物资,在雨后还会细致地开展复查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守护住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彰显了军民携手、民族团结在乡村建设中的强大力量。

公路纽带 串联经济繁荣

“日月山位于青藏公路湟源县至恰卜恰中段,距西宁九十公里,往西至倒淌河,即为青藏青康公路连接点。”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日月山上,一块纪念碑静静地矗立,碑上刻写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这条于1950年10月1日建成的109国道干线,自建成以来,便肩负起汉藏文化交流交融、农牧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重任与使命。它宛如一条活力涌动的“大动脉”,为西藏以及青海沿线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沿线乡镇及周边农牧民群众名副其实的致富增收振兴路、致富路、连心路。

青藏公路的修通,为日月山旅游景区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极大地促进了景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服务质量的提升,使其成功蜕变为一处综合性旅游胜地。

2019年12月23日,日月山旅游景区凭借自身的魅力与不断提升的品质,由国家“AAA”级景区成功升级为国家“AAAA”级景区,这无疑是对青藏公路带动作用的有力见证,对“两路”精神践行最直观的诠释。

青藏公路的建成打破了以往地域之间的阻隔,让沿线原本平凡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日月山下的湟源县和平乡茶汉素村,曾经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村落,然而在青藏公路修通后,借助公路带来的交通优势,村子里沿着国道陆续兴起众多的“排骨馆”与各类商店,旅游巴士、货车、私家车频繁往来停靠,热闹非凡,餐饮、零售等服务业在这里繁荣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十分可观的收入。

30年前,谢永范还是村里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他和妻子张玉明独具慧眼,敏锐地捕捉到日月山景区游客日益增多所蕴含的商机,毅然在村口109国道旁开了一家排骨馆。凭借着诚信经营的理念,这家店在当地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如今,谢永范夫妇在县城照顾孙子上学,排骨店则交由儿子儿媳经营,生意依旧红火,“现在村里虽然开了很多家排骨馆,但我们店的生意还是最好的,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入2万元呢。”说起店里的收入,谢永范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

“两路”精神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续写团结奋进、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让我们沿着先辈开辟的道路,砥砺前行,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