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这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标准要求。青海各级干部要自觉对标自查,校准航向,提升政治素养,厚植担当品格,增强改革勇气,锤炼实干精神,永葆清廉品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一、政治过硬。打铁必须自身硬,政治过硬是首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政治过硬是保障。一方面,在思想上,要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对青海工作作出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了政治引领和根本遵循。青海各级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牢牢把握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以及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深刻理解青海处在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的重大判断,以切实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另一方面,在实践上,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过硬,根本在信仰,关键靠纪律。青海各级干部要自觉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贯穿到工作与生活的全过程、各环节,始终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走在前,作表率。
二、敢于担当。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一是担当什么。担当就是担责。青海各级干部要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地见效,在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改善民生、党的建设等重要工作上担当实干、建功立业。二是怎样担当。干部要担当,既要有担当之心,又要有担当之能。青海各级干部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中获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思想指引,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中淬炼敢拼善为、攻坚克难的能力本领。既要清楚看到新征程上青海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牢牢把握青海发展的历史主动,又要清醒看到青海底子薄、发展不足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扭住制约青海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三是为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青海各级干部要聚焦群众所需所盼,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更好保障人民健康,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繁荣发展文体事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工作为抓手,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各族人民。
三、锐意改革。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是青海破题攻坚、求变向新的“关键一招”。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改革精气神,争做改革排头兵。一方面,要深化改革认识,坚定改革信心。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阐明了推动青海改革的基本原则、根本经验、总体要求、主要目标、落实路径与工作方法。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要凝聚改革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以形成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合力,推动改革向着既定目标不断迈进。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要提高党员干部改革攻坚的能力。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实践解难题。找准改革问题、破解改革难题是衡量干部改革攻坚能力的重要标尺。改革就是要破藩篱、革积弊、去沉疴,越是向前推进,牵涉的利益就越为敏感,触及的矛盾就越发尖锐。党员干部绝不能有半点懈怠松劲、喘息停留,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扎根青海改革发展实践,以“破”的勇气、“立”的担当,找准青海在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的改革卡点堵点、痛点难点加以疏通解决,锤炼改革攻坚能力,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四、实绩突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唯有实干出实绩。一要树牢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实绩之“实”,在于为民。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问责追责等结合起来,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推动党员干部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二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落地见效。青海省委提出“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工作要求,“干部要干”,核心一条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廓清“四个模糊认识”,把握好“四个辩证关系”,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着力使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从严治党治吏等不断迈上新台阶。三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实干才能干实。实干,离不开群众智慧;干实,离不开群众评判。党员干部要当好“老百姓的官”,精进业务水平,忠诚履职尽责,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作决策要深入调查研究,访民情要扎根基层一线,做到本职工作真抓实干,制定政策符合实际,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五、清正廉洁。从政之要,贵在清廉。第一,锤炼党性,铸牢干部廉洁从政的政治品格。党性纯洁是干部廉洁从政的根本保障和政治本色。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加强党性修养作为终身课题,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用党性原则来规范和提升自己。第二,涵养政德,培树干部廉洁从政的道德情操。政德修养是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遵循和道德坐标。要明大德,始终保持对党绝对忠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要守公德,时刻把准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意蕴;要严私德,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筑牢廉洁自律防线。第三,律己要严,夯实干部廉洁从政的底气根基。律己要严,要求党员干部严明党的廉洁纪律、守住拒腐防变防线,做到廉洁从政,廉洁为官,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清正廉洁,贵在自律,重在他律。要以铁一般的纪律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各级党组织要深刻把握“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工作要求,与时俱进深化纪律建设,充分发挥纪律建设标本兼治的利器作用,把严的要求贯彻到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以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涵养青海干部的浩然正气、无畏勇气、昂扬锐气。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