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把握五个共同思想真谛 打造民族工作青海样板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30     作者:石 浩 路红霞 王佳奇

认识和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容。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成为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共同的地缘和生活环境把我们密不可分地联结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历史命运、文化精神和光明前途把我们亲密无间地凝聚在一起。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五个共同”所具备的深厚的思想真谛,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形成与发展: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

祖国的辽阔疆域是中国各民族祖祖辈辈的故土家园,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资源、能源补给库,是中华民族认同根脉生长的肌体。从“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新时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更是空前的。1.25亿少数民族人口中,流动人口超过3700万。人口迁移流动不仅重塑了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还催生了各民族在共同空间场域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样态,深化拓展到民族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社会交往乃至心理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完成了由低流动性的乡土中国向高流动性的迁徙中国转变,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形态也一改历史上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格局,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崭新时代特征,为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然而然形成的民族互嵌结构,更拓宽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基础。而青海地区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十分显著,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民族迁徙、民族杂居、民族融合等历史现象一直存在,这也是今天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实的民族基础。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形成与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无疑是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前提下,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认知,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有机统一,是国家认同与“一体”追求的有机结合。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表明中国历经长期大一统的局面,形成统一的政治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正是由于各民族信念相同,将中华民族缔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成为一种自觉的政治实践和执着的信念追求。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进入近代,在民族存亡之际,是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心、奋起抗争,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把民族平等、团结统一作为立国的一项基本原则,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民族工作新局面,是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历史上“大一统”思想的深入人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实存,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万众一心,都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稳固的政治共同体,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就成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自觉追求。这就启示我们,在青海,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与发展:各民族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

56个民族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历史,是生活于中国的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历史的辉煌灿烂是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勤劳等共同写就的。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的大唐盛世,以及“康雍乾”的清朝盛世,无一不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速进行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各族人民都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进入新时代,正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也正是如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奋发有为、更加昂然向上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事实证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作为稳疆固藏战略要地的青海,更要讲好多民族共生共融的历史故事,讲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成就,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形成与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文化不仅镌刻着一个民族来自何处、去往何方的变迁史,更蕴含着民族何以持存、何以兴盛、何以创新的精神命脉。作为世界上惟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创造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标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也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的。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有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又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造。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聚焦于青海,各民族形成了个性鲜明、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反映。新征程上,青海要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弘扬“五个文化”,挖掘传承文化内涵价值,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有利文化条件。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形成与发展: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在历史洪流中始终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纵观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孕育出以爱国主义、自强不息、民为邦本、革故鼎新、天下为公等为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懈奋斗。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标识,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民为邦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立场,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逻辑,创新求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理想目标。而今天的中国,更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民族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构筑起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我们要从“五个共同”的维度,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海的深厚历史底蕴,彰显青海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探寻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矢志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青海样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青海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青海省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课题”:青海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研究(项目号:Qhjymz2024-00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