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们要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两路’精神,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青海篇目’中最耀眼的章节,绽放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12月26日,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座谈会在西宁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两路”精神在青海的生动实践,研究阐释“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特征和价值内涵,探讨交流推动“两路”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本版今日特摘登会议发言,以飨读者。
忆峥嵘岁月 传“两路”精神
慕生忠将军女儿 慕晓峰
我父亲1951年任西北军区进藏部队政委期间,率领进藏军民从青海香日德沿着文成公主进藏路线,历经4个月的艰难跋涉才到达拉萨。1952年2月,时任西藏工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的父亲,利用去北京开会的机会,从拉萨出发,徒步42天,考察了在建的康藏公路。考察中他发现康藏公路大部分路段在横断山脉上,存在难以克服的自然灾害。即使公路修通了,也无法保障常年通行。1953年8月,父亲兼任西藏运输总队政委,担负向驻藏军民运输粮食物资的任务。因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往返西藏运送一次粮食物资,牺牲几十名驼工,死亡数千峰骆驼,损失惨重。父亲更加坚定了尽快从青海向西藏修一条常年通畅的公路的决心。
1954年5月11日,父亲带领仅有19名干部、1200名驼工、10名工兵的六个施工队开赴施工现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仅用了七个月零四天的时间,这条横亘于“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到拉萨,书写了筑路史上的传奇。
今年是“两路”通车7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10周年。我作为慕生忠的后人,将更好地学习和宣传好“两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努力践行“两路”精神。赓续好前辈们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战严寒抗缺氧克万难 雪域高原筑天路
参与青藏公路建设的老职工代表 吴战瑞
1964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和150多个甘肃老乡作为援藏工人从甘肃来到格尔木支援青藏公路建设。五道梁是我刚参加工作的地方,带给了我终生难忘的回忆。“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子跑,氧气吃不饱”是对这个海拔4400多米、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空气中含氧量仅为内地60%苦寒之地的真实写照。刚来时,我和战友们住在铁皮临时搭建的简易板房里,我们150多个人沿着这条沙子路,用筐子、担子、手推车、架子车、牦牛车、手扶车开始了烈日与风沙、白雪与严寒、砂砾与帐篷相伴的生活。14年岁月里,我们过着“两头不见日,屁股不落地;中午不休息,午饭走着吃”的日子。回忆里最危险的就是1965年秋天唐古拉连续几十天降雨的那次抢险,为了给83道班的工区长送信,我徒步淌过洪水来回走了40公里,差一点就被洪水卷走,导致腿部受伤。我们老一辈的道班工人到现在活下来的已经没有几个了,可以说我们那一代人吃了一辈子的苦、喝了一辈子的风沙、受了一辈子的风寒,但是相比他们来说,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还献子孙。如今,我们自己把路修好,在自己修的路上跑车,真是很自豪。我们公路人了不起,我们的国家真的了不起。
从“两路”精神中不断汲取奋勇前行的力量
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孙文剑
伟大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伟大的“两路”精神,川藏、青藏“两路”超级工程的修建,成就了伟大的“两路”精神。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既是对千年交通文化、万年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传承弘扬,也是对百年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我们党一路走来,走过了百年历程,为修筑“两路”牺牲了3000多人,党的红色基因、红色精神深深地融进了“两路”,“两路”精神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两路”修起来的是路,树起来的是交通人伟大的形象,把物质和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交通人创造了高速公路世界第一、高铁世界第一、地铁世界第一等多个世界第一,但随着工程量的增长,我们交通人的形象没有同步提升。我们研究“两路”精神,就是要破解困扰交通人形象提升这一“时代之问”。
传承“两路”精神,要打造平台工程。无论是精神还是文化,它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互联网时代,要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就要打造属于“两路”精神的互联网平台,增强传播力。要打造超级IP工程。通过我们的宣传工作,通过媒体,真正让“两路”这个超级IP,帮助我们的交通走向世界。要打造大师工程。造就属于交通人的大师,给交通人留下未来发展的思想和观点。
弘扬“两路”精神 赋能新时代铸魂育人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 郭瑞敏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同特质,是对伟大建党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其承载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诠释的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奋斗不息,发展党和人民事业的价值取向;凝聚的是汉藏一家、各族人民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路”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独特地位表现为:承上启下的结构性功能,上承新民主主义革命,下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精神;是交通行业的精神高地,孕育出青藏铁路精神等新时代交通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军民团结、民族一家”的重要特质。
创新传播方式,推进“两路”精神的价值传播。依托主流媒体,讲好“两路”故事,激发国家认同、民族情感和建设热情;结合5G时代媒体传播方式,打造覆盖面广、传播力强的传播平台;利用“两路”精神的传奇性材料,创作优秀艺术作品。发挥“两路”精神铸魂育人功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利用虚拟仿真等新媒体技术,开发“两路”精神虚拟仿真实验,再现历史场景;开展“两路”主题实践及研学活动。
在新时代讲好“两路”故事
新华社青海分社社长 黄豁
今年是青藏、川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10周年。新华社青海分社将此作为报道重点,与总社编辑部、西藏和四川分社联合调研,推出系列全媒体报道,形成“矩阵式”传播,取得“镇版刷屏”之效。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践行“四力”是做好重大宣传报道的基础。70多年前,老一辈新华社记者爬冰卧雪,深入“两路”修筑工地,留下大量珍贵报道。今年,新华社报道团队数次往返青藏公路并赴外省市调研,行程近万里,充分收集史料,解读青藏线发展之变,使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增加报道的深度与厚度。
在穿越时空的精神回响中,红色故事依然打动人心。报道能打动受众,是因为“把好故事讲好了”。我们以《一张手绘路线图背后的“天路”传奇》微视频讲述鲜为人知的新中国第一张手绘青藏路线图背后的故事,被全网置顶。报道有价值,是因为具有鲜明时代性。《打开“西海锁钥” 寻迹“天路”传奇》《青海格尔木:戈壁滩上的“绿色明珠”》全面展现西宁、格尔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绿算之城的新形象。
今后,我们将继续关注“两路”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进一步做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伟大精神的报道。
赓续“两路”精神 挖掘精神“富矿” 全面锻造新时代高原保障劲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青藏兵站部部长 汪海波
今年是青藏、川藏公路通车70周年,是习近平主席对“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10周年,也是我部上高原卫国戍边70周年。70年前的今天,我部第一任政委慕生忠将军带领军民用7个月零4天修通了青藏公路。从那天起,我部历代官兵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血性胆魄,“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豪情壮志,在世界屋脊战天斗地、筚路开疆,走过了拓线、建线、固线、兴线的风雨历程,在亘古洪荒、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上,建成了一座戈壁滩上的“高原兵城”,凿通一条海拔最高的“生命线”,铺设一条永不凝固的“能源线”,架通一条传递文明的“信息线”,用赤诚和奉献、青春与生命、汗水与热血孕育和铸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也成为“两路”精神的重要来源,始终激励着我部官兵忠诚守高原、精心谋打赢、激情干事业。
回望70年的奋斗历程,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要坚守信仰高地、坚决听党指挥。无论局势如何发展,都要聚焦能打胜仗、锤炼保障能力。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无论经济如何发展,都要巩固军民团结、推动军民融合。新时代,我们将把“两路”精神作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充分发挥青藏线建设史、开拓史的励志铸魂作用,切实把红色历史印入官兵脑海、让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引导广大官兵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薪火接续 “天路”上谱下邮政绿
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职工标兵 葛军
我自小就生活成长于这个戈壁新城格尔木,祖父辈都工作在邮政线上,作为一名“邮三代”,我在退伍后也接过了这根接力棒。
从格尔木市到唐古拉山镇,南北绵延着近500公里的冰雪地带。2009年7月,为了能更好地为青藏公路沿线和唐古拉山镇牧民群众提供邮政服务,平均海拔4700米的“格唐自办邮路”正式开通,结束了长期委托代办邮政服务的历史,从此搭起了一座“便军民、惠军民、亲军民”的连心桥,沿线军民亲切地称之为“鸿雁天路”,我也有幸成为连接雪域高原与内地的桥梁。
虽然这条邮路常年与沙尘、雨雪为伴,气候恶劣、高寒缺氧,但这些都不能使我停下脚步,十余年来我一人一车,在横跨“生命禁区”的“格唐邮路”往返了五百余趟。驾驶着邮车行驶在至今都让人望而生畏的五道梁、可可西里。我常常在想,老一辈筑路大军克服高原缺氧、天险阻隔、物资匮乏等不利条件,靠着简陋的工具,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用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筑就了这条生命线,才有了如今的“鸿雁天路”。我内心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我也愿做这条天路上一颗顽强而质朴的石子,做好我这普普通通的工作。
传承弘扬“两路”精神 争做时代新青年
青海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学生 刘子奥
11万筑路大军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豪情壮志,卧冰雪、斗严寒,战胜千难万险,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凝结于那些特殊的历史时刻,虽经历时空的流转,但在今天看来仍然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今天的中国已然不是70年前的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飞跃、国际地位得到巨大提升,这些非凡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接续奋斗,更离不开红色精神财富的代代传承。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必须从先辈手中接过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火炬,立志用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我们要锤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不怕苦、不畏难,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们要砥砺“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意志品质,脚踏实地、向下扎根、积蓄力量,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我们要发扬“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将奋斗融入家国梦想,通过一代代青年架起更多相知相亲、守望相助的桥梁,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