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互助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31     作者:王国栋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省农业大县,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须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关键作用,结合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县创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持续提高农业规模、质量和效益。

聚焦科技攻关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质量农业先行地。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近年来,互助持续强化农业生产科技支撑,主要农产品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各类作物良种化率达98%。下一步,将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稳步实施国家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高抗高效油菜新品种培育等项目,构建集新品种引育、示范推广、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示范推广,加快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提高农业发展科技含量。加快装备先进适用农机,精准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强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适用机械推广,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聚焦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精品农业样板地。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近年来,互助全面整合农业、文旅、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产业融合步伐明显加快。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农体文旅商“五业”融合,全力激活土特产,健全完善特色食品产业链条,探索研发满足不同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把“土特产”做成“大生意”。加快融合农文旅,依托土族故土园、北龙山等景区,推出一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的旅游线路,打造“大地之锅”“河湟洋芋宴”“北山牦牛宴”等特色美食,开拓“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路径。积极探索碳汇交易,统筹推进“零碳村”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不同类型农业碳汇项目,探索实践农业固碳增汇新路径。

聚焦绿色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绿色农业标杆地。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互助稳步实施“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大规模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两品一标”农产品占比达60%以上。下一步,将持续提升绿色农业品质,广泛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扩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加强“三品一标”质量认证,不断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完善加工销售体系,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大型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发展产、运、销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强化农业品牌建设,激活“互助马铃薯”“互丰牌”杂交油菜等老字号,加快开发和推广地理标志认证品牌,实现品牌资源有效利用。

聚焦数智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智慧农业引领地。数字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互助加快实施智慧农业平台与基地建设等项目,有效提升了农牧业信息化、科技化水平。下一步,将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探索建设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构建涵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安全性。强化数字交易能力,探索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展销平台,支持经营主体和流通企业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促进农畜产品产销高效对接。强化电商物流建设,鼓励经营主体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业务,构建设施完善、主体活跃、流通顺畅、服务高效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聚焦人才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农业策源地。人才是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驱动。近年来,互助紧紧依托“双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九三学社院士工作站等优质平台,建成5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8名科技特派员和2个工作站获评省级优秀。下一步,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依托中组部、团中央援青博士团互助工作站等平台,引进“三农”发展急需的跨行业、跨领域、跨业态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全面推行“科技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服务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创业服务,让科技服务真正融入农业现代化全过程。加快本土人才培养,聚焦“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发掘培育“土专家”“非遗大师”“乡村职业经理人”等人才,逐步优化带头人队伍。

聚焦主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高效农业新高地。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近年来,互助持续强化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服务,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企业21家。下一步,将因地制宜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培育做强重点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建设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全产业链优势。探索联合发展模式,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建立龙头企业牵引、家庭农牧场和农牧民合作社跟进、小农户广泛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完善社会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广泛参与社会化服务,推动形成服务能力较强、覆盖全产业链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作者为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委书记、县长)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