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眼看着2024年接近尾声,海东市乐都区宝金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里,一片忙碌景象,大家正忙着盘点2024年的收益。“前三季度总收入180余万元,盈余超过35万元!”合作社支部书记王保金笑容满面,难掩对今年合作社出色效益的满意。
宝金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8月,现有大樱桃生产基地220余亩(1亩≈0.0667公顷)、养殖鸡舍3座共28亩、“三防”棚10栋,固定资产达400万元。在王保金看来,合作社一步步进入正轨并走上快车道,离不开省市各部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对乡土人才的培养。
“以前对特色种植养殖、品牌打造、市场销售都不太懂,只知道闷头苦干,自从开始参加省里和市里组织的各类人才培训,眼界一下子开阔了!”王保金告诉记者,大大小小的培育让她了解了什么是新型农业、现代农业,不仅让她涨了见识,也打开了自己的思路。
学以致用,王保金和社员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开展大樱桃、核桃种植以及绿壳蛋鸡养殖,注册“珍元祥”商标,参与市场竞争,成功打开了西宁、海东等多片销售市场,形成了效益逐年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合作社长期稳定为10人提供就业岗位,季节性用工人数更是达到50余人。不仅如此,还为周边农户无偿提供技术培训、代销服务等帮助,同时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发展养殖,真正实现带动示范共同致富。
今年,王保金和来自全省的120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又参加了“头雁”人才培育,王保金说自己这次带着问题去,在各个专家能手的解疑答惑里找到了答案,让她豁然开朗。“这一趟学习非常值!”王保金兴奋地说。
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马倩介绍:“今年我省‘头雁’培育由中山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不仅开设了理论和实践课程,还针对学员生产、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了把脉和问诊,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通过培育,使‘头雁’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增强能力,让‘头雁’联农带农、强农兴农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数九寒天的高原古城西宁,透着阵阵寒意,但在湟中区2024年高素质农牧民培育(专业农机手)培训班里却热闹非凡。来自田家寨镇坪台村的90后“新农人”梁海林就在其中。
早些年,梁海林跟随丈夫在市里经营小生意,做过“豆腐西施”,也搞过零售批发,日子过得算是不错。202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梁海林夫妇了解到村里有农机的农户收入比较高。这一发现让夫妇俩毅然决定改变思路,返乡创业,投身农业领域,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
他们收购了一台二手的拖拉机和一台二手的收割机,在西宁周边徐家寨的山上开荒100多亩,种植燕麦和青稞,当年便收获了6万元的收入。初尝甜头后,他们不断加大投入,又添置了打草机、大货车,不仅经营种植,还做起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年收入从6万元增长到15万元左右。
“现在,农村大多数是老一辈在种田,效率不高。但国家制定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我深切感受到从事农机服务前景广阔。而且驾驶着农机驰骋在田野里,感觉很飒很酷!”谈起做农机手的经历,梁海林眼中闪烁着光芒,满是自豪与满足。
“以前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像梁海林这样既爱农业又擅长农机服务的女性更是凤毛麟角。他们两口子给农村的青年带了个好头,现在返乡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今年全区将近有100名学员参加高素质农牧民培育(专业农机手)培训班。农村人才不断汇聚,发展的步伐自然越来越快。”湟中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祁玉梅说。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和规范农牧民培育工作,全面提升培育质量和培育水平,今年,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出台《青海省农牧民培育管理办法》,为安全高效开展农牧民培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确保将农牧民培育工作落到实处,让农牧民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切实推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今年以来,青海开展“头雁”人才培育、高素质农牧民、农村实用人才、农牧民中等职业教育等四种类型人才的培训,累计培训人员近6000人。
随着全省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工作的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也让心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新农人”如虎添翼,让推动乡村振兴和产业增效的行家里手布满沃土和草原,为全省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