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一名“包工头”的转型之路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5-01-13     作者:吕锦武 石延寿

黄南新闻网讯    深冬时节,黄河岸边的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寒风阵阵,赵木川村后山一处养殖场里却充满生机,上百只猪崽在撒欢,养殖场主人斗存子英一边向食槽添料,一边仔细观察着每头猪崽的健康状况。

这名身穿防护服的土族汉子曾是一名包工头,如今转型搞起了养猪产业,村里人称他为“猪大王”。

20年前,斗存子英在离家不远的积石峡水电站建设工地打拼。刚到工地时,他对木工、钢筋工等一窍不通,只能跟着木工师傅干些体力活,收入微薄。但是,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他掌握了木工、钢筋工技能,逐渐成长为一名包工头。

接下来的七八年时间里,他带领20多名乡亲组成一个施工队,在民和县城、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承揽民房建筑及小型工程。“一年下来,承建工程年收入10多万元,带出去的乡亲们也有4万元左右的收入。”斗存子英说。当时干建筑活确实能挣钱,但也有风险。因为一次施工意外,斗存子英住院3个月,家中老母亲体弱多病,需要照顾,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建筑工地,回归家庭,开始考虑新的发展方向。

经过一番考虑后,斗存子英尝试发展养殖业,他瞅准村后山里的一块荒芜山洼,在得到当地相关部门同意后,注册成立养殖合作社,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加上银行贷款,修建了1600平方米的养殖暖棚,购进40头能繁母猪、2头种公猪,开始走上发展养殖产业之路。

“虽然我对养殖并不陌生,但面对规模化养殖,我还真是个门外汉。”斗存子英说道。因自己不懂技术,聘请了一名养猪技术员,还招收了3名当地务工人员。2020年3月,养殖场正式投产,当年产出猪崽400多只,但因诸多原因,养殖场亏了本。“那几天,满脑子都是养猪的事儿,坚持和放弃的两种念头在脑海里不断碰撞。”斗存子英说。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选择了坚持。之后,他和妻子一边自学养殖技能,一边继续摸索实践,从母猪产崽、猪槽添料、健康检查、猪舍清洁、按期防疫……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他都亲力亲为。两年后,他逐渐掌握了养猪的技能。

2023年,养殖场里的40头母猪产出400多只猪崽,斗存子英还利用空闲荒坡荒地,散养了上百只土鸡,年收入达27万多元。

2023年12月18日,突如其来的积石山地震,造成他家房屋受损,养殖暖棚墙体开裂,好在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养殖产业并没有受到影响。

“地震发生后,我享受了5.58万元政府救灾救助资金,维修加固了受损房子,政府还给解决了3万元的棚圈维修加固补助资金,去年7月,养殖场恢复正常了,养殖场能繁母猪从原有40头增加至82头,出栏了500多头猪、800多只散养土鸡,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斗存子英说。

谈到今后的发展时,斗存子英信心满满,他计划将能繁母猪的数量扩大,力争出栏1200头猪,做大做强养殖产业。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