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找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思政教育契合点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01-17    

程 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因此,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因此,重视思政教育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找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点,以内容共融、方法共用、环境共建的新格局和新思路提升赋能实效,是思政教育工作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向。

加强内容建设

以高校思政教育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注重内容筛选,构建完备的内容体系,确保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内容、概念、内涵、意义等融入其中,强化思政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

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元素、案例素材等,将其融入现有思政教材中。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历史故事、典型事迹、典型人物等,以更鲜活、直观的案例素材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借用系统与要素、共性与个性、联系的观点,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内在关联;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实践观,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机理和逻辑必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引入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无数革命先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追求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事例,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民族意识、民族自觉、民族团结统一在支撑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艰苦奋斗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引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党的领导是推进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认识到正因为一代代共产党人孜孜不倦地探索实践才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元素、案例素材等,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组织思政教师系统挖掘相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元素,积极从中华民族通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搜集挖掘相关案例素材,对其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史料素材等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编纂,并按照资源分类、所属时代、文化价值等进行分类归档,为后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充足的内容支持。同时,充分应用新媒体平台的海量内容素材,搜集相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策文件、会议指示、思想成果等,汇总相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图文、视频、声像、动画等素材,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

创新教学手段

以高校思政教育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质效。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精准把握学生身心特征、成长规律、期待内容、接受偏好,适当调整供给策略、优化供给方案,力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供给方式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抬头率”。

革新教学理念,由教育供给转向教育服务。思政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切身参与和实践中深化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巧妙应用案例式、探究式、研讨式、体验式教学手段,探索双向交互、知识互通新教学模式;充分应用数字技术,实现由传统课程教学向混合式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变。其一,打造在线课堂。依托慕课、雨课堂、网易云课堂等,创建集在线互动、网络授课、资源共享、作业发布于一体的网上在线课堂,将思政教育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融入在线课堂,以多模态手段呈现传统文本式内容,加深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掌握和了解,同时依据学生作业反馈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差异化议题设置和内容供给,大幅提升育人实效。其二,依托“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搜集、挖掘丰富的内容素材和优质课程资源,优化教育供给,促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其三,依托各类虚拟现实技术、现实增强技术、5G技术、全息技术等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中心,真实还原、虚拟复刻相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历史场景、学习场景、历史人物等,以更具代入感、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带来的强大感召力。

注重环境建设

环境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观念、学习心境、人格倾向、道德品质等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注重在更为广阔的校园空间内,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在建筑外墙、井盖、树干、广场、食堂、公寓等,广泛布局相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宣传海报、主题作品、名人雕像、事迹简介、宣传横幅等。如,打造“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主题宣传墙。依托校园官网、公众号、贴吧、微博账号、校报校刊等,宣传相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策文件、指示要求、实践动态、名人事迹等,促使学生在长期的文化浸润中潜移默化形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同和内化。注重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渗透于学生管理细则、校规校纪、教风学风之中,引导学生在长期的制度文化规训中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依托重大节庆契机,开办民族文化节、民族歌舞表演相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民俗体验活动、文化讲座等,强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鼓励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知识宣讲、艺术表演、专业实践、志愿服务等,切实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抓好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思政教师队伍,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做深做实的关键保障。因此,高校应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思政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民族认同意识。

采取集中备课的办法,全力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开展理论培训、实践研学、教学观摩、案例探讨等,帮助思政教师掌握话语表达策略,明确工作目标。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组织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学术论坛等教育培训活动,加深思政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落实听说课制度和奖赏激励机制,将思政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成效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资源链接,接入其他院校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优质课程资源、学习资料、教案资料等,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和交流,帮助教师掌握教学切入点。

〔作者:程成,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基金项目: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科研创新一般项目“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研究”(项目编号:2024YB010)〕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