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青海:科学教育 打开孩子智慧大门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5-02-22     作者:莫青

黄南新闻网讯   2023年5月,教育部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让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近期,记者在学生的寒假作业、校外培训机构、中小学生研学途中,还有家庭教育、亲子活动里找到了科学教育“破茧”的答案。

忙碌的科技老师

“快来看,我的薰衣草发芽了!”期盼已久的小绿植终于发芽了,一年级学生小林开心地笑了。寒假期间,西宁市贾小庄小学作业中有一项科学作业:种植一盆喜欢的小植物,观察它生长的过程,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画一画小绿植的生长过程。

寒假期间,小林拿出彩笔画出了嫩叶生长的样子,小林的妈妈也参与其中。“孩子放假后买了种子,种子种了大概半个月后仍没有动静,孩子很失落。之后,我和孩子一起了解种植方法,按时浇水、给予充足的阳光,没想到绿植发芽了。通过这份有趣又特殊的科学作业,让孩子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小林的妈妈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西宁市第十一中学初二年级学生裕博是一名机器人编程的“发烧友”。他说,研究编程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裕博在全省机器人大赛中多次获奖。“当一段编程完美呈现在机器人身上时,兴奋和快乐溢于言表。实践中,也有多次编程不成功的时候,记得有一次要去参加全省比赛,我通宵做编程,做了好几百遍,就是要完成指定的目标。”裕博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中的国防军事院校,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两年,从事科技教学工作29年的西宁市少年宫教师张运昕格外忙碌。“以前,我们的科技课程和科技比赛比较单一,来参与的学生人数不多。‘双减’政策实施后,再加上国家、省市对科学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对科学教育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在我们有科技培训项目4个学科,包括创客、机器人、编程、航空模型,一年4期,每期24节课,每一期约50名学生参与。同时各种公益性的科技比赛项目也随之增多。”张运昕说,“今年寒假还有一个小年龄的编程班开课,报名参加的学生年龄在7岁左右。由此可见,科学教育的种子已扎根在了各年龄、各学段学生的心中。”

来自“蚕宝宝”的启示

2024年,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申报中,西宁市城西区、城中区、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3个实验区共21所实验校入围。

一年来,实验效果如何?“今年,我的蚕宝宝就两岁了,去年我们收获了少量的蚕丝,看到蚕宝宝的蜕变,真的太有趣了。”有所感悟的四年级学生来自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

说起养蚕,学生滔滔不绝。科学教师赵文霞在《动物的一生》科学课教学时,发现需要贯穿养蚕活动才能落实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可是青藏高原的气候与环境并不适宜蚕的生长,有关蚕的教学基本都是靠图片、视频、标本盒等进行,赵老师便决定尝试和孩子们一起养蚕。

于是,赵文霞和学生一起调研太湖流域与青海地区海拔、温度、湿度上的差异,对比分析,探究适宜蚕生长的条件;近距离接触蚕的蜕变,记录蚕每天的生长变化;盆栽桑树;制作“蚕沙过滤网”;为饲养盒补水保湿……一时间,学生们个个成了“研究员”,在养蚕过程中学会了调查、观察、记录、分析、表达、合作、分享。

之后,赵文霞有了专用教室,用于实验探究和作品陈列,学校还安排她去浙江杭州学习缫丝技术,赵文霞制作了手摇缫丝机供学生抽丝课程实践,在学校尝试种植桑树,研究高原植桑的适宜条件。

没过多久,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成立了“城中区赵文霞高原桑蚕工作室”,为有科学教育研究热情的老师提供成长平台。以此,城中区教育局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科学教师培养的经验和做法,聚焦教学实践能力,进阶式发展,引领辐射构建领军教师团队,让科学教师有平台、敢创新。

让好奇心成为动力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西宁市城西区明确科学教育的目的:让好奇心成为动力,让探究成为习惯。

目前,西宁市城西区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青海省科技馆、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西宁植物园等6大校外资源场馆实施馆校合作,聘任6名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全方位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实践能力,在区域科学教育中架构“学校—基地—社会”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实现全方位育人。

启动“家长科普课堂”活动,课程内容涵盖生态、动物保护、自然资源、人工智能、水利水电、航天航空、编程等15个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相结合,深化科普教育内容。

★相关链接★

科学教育加法 青海这样做

2024年,青海省教育厅联合14部门印发《青海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加什么”“怎么加”和“谁来加”的问题,鼓励和指导地方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协调机制等方式推动区域内科学教育发展,全面落实国家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用好社会科普资源,注重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用先进教育技术弥补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力争实现“弯道超车”。

联合省科协印发《青海省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充分发挥科普资源优势,支持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助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在强化实验教学与评价方面,指导各学校认真落实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和操作指南,将实验教学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教学基本规范,针对不同学段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优先保证开足开齐基本实验,积极开展拓展试验。持续优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导向,改变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素养立意,重视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和实验技能考查。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