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凝心聚力开好头,真抓实干起好步。川青铁路(青海段)建设全面按下“复工键”,投入到新一年的建设热潮中。从繁忙的项目部到紧张有序的施工现场,处处呈现出人勤春早的景象。工人们精神饱满,机械设备轰鸣作响,沉睡了一个冬日的工地再次焕发生机,共同奏响了铁路建设的“春日序曲”。
全力冲刺开门红
2月20日,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川青铁路11标段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现场,吊机挥舞长臂,数百名建设者身穿反光背心、头戴安全帽,忙着钢桁拱的拼装和吊装作业,全力冲刺项目建设开门红。
尖扎黄河特大桥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和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交界处,是川青铁路全线重点桥梁工程。桥梁总长1596.2米,宽15米,其中,主桥全长648米,为141米+366米+141米三跨连续钢桁系杆拱桥,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也是首座跨越黄河的铁路钢桁拱桥。
“钢桁拱桥由很多杆件组成,需要先在标准化工厂里面把这些杆件加工好,再运输到现场。工人们通过大型吊装设备将杆件吊运至指定位置,将杆件的连接孔精确对齐。”中铁大桥局川青铁路11标项目质量总监王凯说,这一步至关重要,需要工人凭借丰富经验和高度专注,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整体结构。
为尽快掀起节后大干热潮,川青铁路11标项目部提前落实人员、设备、材料等施工资源,项目负责人带队全线仔细排查了现场施工安全隐患,为施工大干创造有利条件。
“今年整体施工任务非常繁重,特别是尖扎黄河特大桥作为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我们必须要稳中求快,高标准、高质量做好钢桁拱架设工作,确保今年7月份实现主桥顺利合龙。”中铁大桥局川青铁路11标项目经理张雄说。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与此同时,由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川青铁路10标数字化钢构厂内,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钢构件加工厂投入了钢拱架、连接板、小导管、钢筋网片4条自动化生产线,并引入7台“机器人”辅助生产,确保了加工过程的高质量、高精度。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川青铁路10标项目副经理、党支部书记刘柏麟介绍,项目通过信息化室监控操作平台,对生产线运行数据及设备状态实时监控,各生产线均可在信息化室内操控设备,也可根据施工现场所需要的小导管、连接板及拱架类型等具体参数生产,远程启动和急停。此外,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还引进了三维可视化、仿真模拟、信息集成技术,搭建了BIM工程数字化平台,为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安全平稳推进复工复产,在正式开工前,项目部专项组织了一场全方位的安全排查。同时,为了确保年度内施工安全标准化,项目部分批对进场人员开展了复工复产安全教育培训。“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当顺隧道和隆务隧道正洞开挖突破6000米。目前,800余名建设者全部到位,投入到生产工作中,项目全面进入复工复产状态。”刘柏麟说。
为全年建设起好头
川青铁路作为连接青海与四川的重要交通动脉,是国家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中兰(西)广高铁通道的组成部分,也是西北地区连接西南、沟通华南的重要铁路通道。川青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经青海省海东市、黄南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最终接入四川省成都市,正线全长836.5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
自2020年10月正式开工以来,川青铁路(青海段)的建设团队在面对高原地带施工要求严格、环境保护标准高、施工风险大以及通风难题、组织施工难度大、工期紧迫等多重挑战下,通过科学组织和精细的施工管理,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记者从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海东指挥部了解到,目前,川青铁路青海省境内各标段施工工点质量安全管控基本到位,已复工工点按要求履行了手续,现场施工逐步进入正常状态。
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海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面有序推进川青铁路(青海段)复工复产,2月上旬,指挥部组织管辖范围内各施工、监理单位项目经理及相关人员召开了节后收心和复工复产安全会议,对复工复产安全、重点管控事项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领导班子带领检查组,对现场各工点复工情况包保检查,确保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落地,各项建设安全稳定,为做好全年工作起好步、开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