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打造创新之城,积聚西宁新机遇——关注西宁打造“五个之城”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2025-02-28     作者:王琼

黄南新闻网讯   一座城市,若以创新为笔,蘸取科技、智慧与人才的墨汁,便能在发展的宏图上绘就独有的传奇。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新一年。在这个全新的起点上,建设“五个之城”再次嵌入了西宁“挑大梁、勇争先,展现省会担当”的发展肌理。这不仅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更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描绘的宏伟蓝图。

“创新之城”,它绝非一座由科技堆砌而成的冰冷都市,而是一个充满活力、机遇与希望的创新生态系统。

2024年,西宁市被省政府评为2023年度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方面成效明显地区,创新能力指数位列全国第97位,首次跻身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行列;

全市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187家,占全省72.76%;

实施创新主体量质双升行动,现有高企218家、省科企491家;

开展研发经费辅导监测,2023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1.40%;

与28个大中城市构建国内大循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国内2所高校在西宁设立成果转化分中心;

在省科技厅指导下,与海东、海西共同举办4场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签订合作项目34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693项,总成交额18.39亿元,同比增长22%……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如今的西宁正在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和核心动力,一座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正在向我们而来……让创新与发展来一场“双向奔赴”吧!

青藏高原“科创中心”将集聚创新资源

打造创新之城,优质创新资源的汇聚是关键,而“科创中心”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那么,该如何建设“科创中心”呢?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源头活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宁市要将大型高校、科研院所和三甲医院的资源有机整合,全力打造青藏高原“科创中心”。

作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市科技局将聚焦重点放在了“规划”上,并将从平台搭建、资源配置、推进合作、促进转化等方面齐发力。

青藏高原“科创中心”建设被纳入西宁市“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的目标主线,统筹规划布局,同时将聘请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为西宁市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量化各县区(园区)、部门目标责任,推进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各类平台载体建设;出台西宁市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行动方案,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西高所、盐湖所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西宁植物园创建、世界级盐湖创新服务基地等建设;引导青海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小汤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江苏植物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与西宁市企业开展合作。鼓励东部高校、科研院所在西宁设立中试熟化平台或成果转化基地;组织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组建专业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促进联盟实体化发展;组织西宁市三甲医院重点特色专科,积极对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设立西宁分中心,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临床疾病诊疗技术研究和医学成果转化应用。

用人才“密码”解锁创新之城“密钥”

科技资源的汇聚,只是打造“创新之城”的基石,真正的“核心驱动者”,是人才。人才,是创新的灵魂,是推动城市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力。

要留住人才,那么就需要一个平台。为此,西宁市将进一步强化省市与盐湖所、西高所等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的联动合作。借助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开展科技创新、科学孵化与科技培育工作,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创新平台,让人才能够在这里施展才华、实现价值,从而扎根西宁。

今年,西宁市将和中国科学院盐湖所建立月对接工作机制,6月底前,争取35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青海民族大学和天津大学合作实施的高纯碳酸锂绿色结晶精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足于西宁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实现盐湖高端锂盐系列产品绿色结晶精制关键技术研究;将加强政校企联动,根据企业需求,协调青海大学现代盐湖产业学院、青海理工学院等高校调整课程设置,年内培养盐湖化工领域人才500人以上;将开展联合申报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力争2025年至少有10个项目成功获得立项,为高校和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将深化与中国科学院西高所合作签订协议,依托林草、科技等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和研究等项目,联合开展植物迁地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园专业能力。

“创新之城”需要绿色算力为翼

构建“创新之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让我们看这样一组数据,西宁5G基站万人数量达31.9个,西宁—海东—省域—泛甘宁枢纽群—全国网络传输接入时延达1ms—20ms,网络运力保障基础不断夯实;建成中国联通三江源国家大数据基地、青海昆仑人工智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等8个大数据中心;截至2024年10月底,西宁市绿色算力标准机架(2.5KW)累计达10778架,上架率90%,算力规模达5303.2PFlops,在建机架19708个、算力规模29000PFlops……

绿色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拥有先进的绿色算力设施和技术,可使创新之城在数字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吸引更多数字产业项目和投资。

绿色算力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成为创新之城中的关键一环。为此,西宁市人社部门将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需求,全力构建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绿色产业发展筑牢坚实根基。通过持续优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完善人工智能训练师等绿色算力人才在培养、任用、评价及激励等各环节的机制,推动绿色算力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张、实力显著增强。计划在2025年,完成不少于1000名人工智能训练师等绿色算力人才的培训与培育工作,为全市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靶向施策串起绿色算力人才成长链

如何为西宁市绿色算力产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充足的技能人才?西宁早已谋定而后动,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为了培育绿色算力师资,开展西宁地区绿色算力师资力量摸排,借助本地师资开展人工智能训练师资培训;积极与阿里、京东、抖音等在绿色算力师资领域实力强劲的头部企业展开深度对接,采用柔性引进等方式,依托西宁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中“构建高效培训体系”培训计划,灵活运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多元策略,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实战化的绿算师资培训;以高标准、严要求打造一支本土化的绿色算力师资队伍,为后续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为了加大培养培育力度,将协调整合青海蓝算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社会培训师资,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数据标注员培训。同时,健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在绿色算力产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方面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协调组织青海职业技术大学、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具备评价资质的机构,鼓励其增设人工智能训练师评价工种,进一步丰富新业态职业技能认定,为西宁市绿色算力人才提供全面、专业的评价服务,助力人才精准定位与发展。扎实做好就业服务,指导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绿色算力企业的用工需求全面纳入“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等系列活动范畴,切实做好就业岗位推荐工作。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绿色算力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全方位助力绿色算力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打造创新之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创新资源、完善政策体系、构建创新生态、营造创新文化。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创新为笔,绘就城市发展的壮丽画卷,向着创新之城的目标奋勇迈进。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