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3月10日下午,西宁植物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传来喜讯:猛禽谷内高山兀鹫夫妇“黑毛球”与“白毛球”的幼雏“十三毛球”历经30小时成功完成破壳。这是今年首只人工繁育的高山兀鹫,标志着我国高山兀鹫人工繁育技术迈入稳定发展新阶段。
西宁植物园自2017年首次成功繁育国内首只人工高山兀鹫“大毛球”以来,便以“毛球家族”为名,按出生顺序为每只幼鸟编号命名。此次破壳的“十三毛球”是该园累计繁殖破壳的第13只高山兀鹫。其父母“黑毛球”与“白毛球”因羽毛特征得名,是园内经验丰富的“高产夫妇”,曾成功孵化出国内首例人工巢穴繁育的“七毛球”(2022年),以及“九毛球”(2023年)、“十一毛球”(2024年),孵化及雏鸟成活率均达到100%,展现了稳定的繁育能力。
此次繁殖周期始于今年1月12日,“黑毛球”与“白毛球”在猛禽谷西侧人工巢穴内产下一枚卵。经过近60天的孵化,雏鸟于3月9日上午首次啄破卵壳,至3月10日下午完全脱壳,全程耗时30小时。饲养团队通过远程监控系统记录这一过程,并观察到亲鸟全程守护,未出现弃孵行为。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何顺福表示,亲鸟的稳定育雏行为是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这对夫妇的育幼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
西宁植物园自2017年起专注高山兀鹫人工繁育,陆续解决了巢材不足、亲鸟弃孵、极端天气、孵化干扰等技术难题,目前已掌握包括人工巢穴搭建、亲鸟行为诱导、繁育过程监控、育雏期营养调控等核心技术。2022年,“七毛球”作为国内首只人工巢穴孵化的高山兀鹫,验证了环境模拟技术的有效性;2021年“五毛球”的人工破壳案例则推动了急救孵化流程的标准化。
作为国内唯一掌握高山兀鹫人工繁育技术的机构,西宁植物园累计繁殖13只高山兀鹫,为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为全球高山兀鹫的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山兀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翼展近3米,是青藏高原生态链的“清道夫”,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人工种群的壮大不仅为珍稀或濒危物种存续提供保障,还可通过科普展示提升公众保护意识。何顺福透露,未来计划将部分个体输出至其他动物园开展迁地保护,并探索野外放归试验。
【相关新闻】西宁开展“清风行动”筑牢野生动植物保护屏障
3月11日,记者从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近期,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联合12家单位在全市范围开展“清风行动2025”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联合督查行动、“清风行动2025”打击涉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合行动,筑牢野生动植物保护屏障。
2月24日、28日,西宁市林草局联合市森林公安、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检查组在城西区人民公园花鸟鱼虫市场、城东区新民花鸟鱼市场开展非法出售、收购、利用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违法行为排查活动,排查野生动物经营户54家,均未发现食用和交易陆生野生动物情况。检查组向商户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市场开办者、经营单位落实责任,严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非法进入市场销售,引导经营单位合法经营,自觉增强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
3月4日,联合执法检查组在湟中区鲁沙尔镇金塔路古玩市场开展非法出售、收购、利用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违法行为排查活动,以发放宣传单、以案释法等方式,向商户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知识,提高商户对禁止各种非法捕捉、贩卖、运输野生动物行为、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自觉保护野生动物。排查野生动物经营户11家,发现两家经营个体疑似售卖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砗磲制品。执法检查组将案件移交湟中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局进一步调查,执法人员现场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普法教育。
联合执法检查组将适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持续加大全市野生动植物贸易重点场所排查力度,坚决遏制非法猎捕、出售、寄递野生动植物行为,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经营者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经营。(作者:雷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