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空置的楼宇被赋予深远的意义——成立城东区“红石榴e工坊”,将“家门口”培训作为促进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和就业增收的“敲门砖”,带动周边的残疾人和各民族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业。
近乎“无用武之地”的城西客运站迎来了新“主人”——青海蓝算科技有限公司。“现在我们的数据标注员演示的是汽车轮廓,是由各个点拼凑而成。标注员先对物体进行识别,再精准地对物体尽可能贴合,通过人工智能的辅助在每一帧的数据中去匹配……”作为全市首个大型绿色算力数据标注基地,青海蓝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刚,正在为前来交流合作的各高校团队进行介绍。
客运站变“数字绿洲”,空置楼宇变工坊……变闲置为利用,让沉睡资产焕发生机。如此转变,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发改委紧紧围绕“3个重点领域、5个重点目标、10个重点项目”的“3510”思路方法,持续强化“组建一个专班、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一套标准、完善一套机制、出台一批政策”的“五个一”工作体系,坚持“政策支持+资产支撑+产业扶持+融通融合”同向发力,统筹重点任务,强化措施保障,用一以贯之的韧劲、勇于创新的闯劲、攻坚克难的拼劲,把盘活存量资产作为提升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去谋划推动。
客运站变“数字绿洲”
“数据标注”是绿色算力产业的前端环节,项目的推进对于进一步筑牢绿色算力产业基础底座有重要影响,在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强化绿色算力领域人才智力支撑、推动人才聚集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从2024年12月30日签约,到2025年1月8日推进落地,再到建成运营,仅历时24天。
各方力量聚焦项目所需,将扩大有效投资和资产盘活相结合,巧做闲置资产文章,实现“扩本、增资、增效”的良好效应。
“项目签约后,我们积极对接武汉理慧诚公司,充分利用城西客运站空间平层及闲置区域规划改造项目青海绿色算力大型数据标注基地项目(一期)前厅及办公区域,及时完成600个工位及配套电脑、电话以及电子大屏等设施设备安装工作,全力保障了项目在1月8日建成运营。”西宁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西客运站转型盘活中,始终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发力,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在配合完成职工宿舍改造相关工作后,正全力推动二层管理用房、职工餐厅以及培训教室等区域的装修改造工作,确保项目整体有序推进,为“青海蓝算”数据标注产业基地项目(二期)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走进公司一楼的办公大厅,数据标注员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对着显示屏观察着每一个细节,不断拉框、标点等操作。这些图片、视频、文本等数据,构成了他们每一天的标注工作……
从签约到建成运行,青海蓝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刚感触颇深,“项目推进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效有序的节奏,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选址上,市委市政府发挥存量资产资源优势,选定交通便利、畅达八方,周边配套设施齐全的城西客运站,为项目的顺利运营筑牢了坚如磐石的基础。我们以高标准打造数据中心机房,建设舒适宜人的办公区域,既确保数据处理的高效流畅,又为员工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在这片数字天地中尽情施展才华。”
提及接下来的三年,李刚信心满怀,他表示,数据标注员需求超过3000人,他们以水滴石穿的专注与铁杵成针的耐心,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精准“锚定”标注目标,为人工智能模型筑牢坚实“地基”。同时产能有望大幅提高80%,并将积极拓展新兴领域,引领西宁的数字经济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共绘数字经济的壮丽画卷。
记者从西宁城投公司了解到,除引入青海绿色算力大型数据标注基地项目外,其余闲置用地经前期与城北区政府对接,将一层换乘大厅西侧2061平方米场地打造为城北区青藏高原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展馆。同时通过与西宁公交集团对接合作,使用客运站东侧片区约2.32万平方米地上面积恢复部分客运功能,设置4路、303路、海湖片区巡游网约公交线路、湟中专线等线路,日均发班330圈次。并利用客运站西侧约50亩闲置场地,完善生活用水、充电、便利商店等设施设备,开发“梦幻夏都”自驾游基地,可满足22台大中型房车停靠。
“我们将进一步扛牢责任,主动担当,多渠道、多举措为‘青海蓝算’数据标注产业基地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保障,在完成一期项目收尾工作的同时,为接下来二期项目的升级改造及人员入驻提供配套支撑,着力聚焦项目建设及后续发展,合力做好项目推动实施方面各项工作,全力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共同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问题,积极沟通打造省内绿电智算融合产业干部培训基地。”西宁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一座座沉睡“金山”正被发掘
闲置国有资产,往往是由于历史原因、产业结构调整或市场变化等因素而形成。这些资产虽然暂时处于未利用状态,但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如同一座座沉睡着的“金山”的闲置国有资产,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发改委与各相关部门、单位持续发力、多措并举中,正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为精准掌握资产底数,市发改委建立并强化了工作保障机制。按照条线分领域,细致制定了资产分类标准,并通过多次专项对接,核准了相关数据,全面完成了资产底数的摸排工作。同时,搭建了西宁市盘活存量资产管理系统,组织开展了信息录入专题培训,确保了资产信息以及土地、房产空间落位的准确录入。这一系列举措有效盘清了存量资产底数,建立了详尽的资产信息电子档案,为后期的产权交易、统计监测、招商推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政策支持方面,全市上下不遗余力。各行业主管部门主动加强政策研究,深入学习外省市的先进经验做法,并积极与省级部门汇报衔接,在问题解困和支持引导上持续发力,制定出台了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用房共享共用、促进闲置房产转型、低效工业产能升级等在内的7项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深化了支持政策的要素保障,有力促进了资产的盘活工作。
此外,在方法路径上市发改委持续不断探索创新。在各类资产正常招租出售的基础上,各地区、各单位围绕资产低效闲置的原因,分类分项找准了盘活路径。通过提升资产品质、调剂共享共用、重点项目融合、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委托运营、引进新质生产力等多种方法举措,不断拓宽盘活渠道。同时,归纳梳理了各类盘活方式,总结了经验做法,形成《典型案例汇编》,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学习借鉴,有效促进资产盘活。全市存量资产盘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为后续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