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美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教育,不仅能够丰富美育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新人。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美育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美育育人的创新实践路径以及成效与展望等方面,探讨这一融合模式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两者的独特禀赋及融合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涵盖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这些文化元素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生活哲学。人文性、多样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其中,“人文”与“天文”一词对应,指的是以礼乐教化为本,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多样性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多民族文化凝合而成,各民族在民事民俗、舞蹈音乐等方面各有特色,共同构筑起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和精神标识,孕育了内涵丰富的美育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智慧的结晶,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思维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既展现着中华民族爱美求善、自强厚德的精神风貌,又包含着华夏儿女丰富的文化艺术成果。运用中华民族的审美与艺术传统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不仅能够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通过内容与形式兼备的艺术培养内心和谐、行为端正的时代新人,还能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培养学生的宽广胸怀、宏大格局、高远境界,促使其立鸿鹄之志、谋民族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美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正确审美价值和独特感知能力的教育。它不仅能够使学生在精神和心理方面获得全面的提升,更能够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和热爱美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美育不仅是一种美德教育,更是一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和创造性思维教育。其与德育、智育在内涵及方式上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感染,可以增强德育智育质效。当代社会,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多元文化冲击,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其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滋养学生的心灵,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两者的融合路径及质效体现
加强课程融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课程深度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美育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美育教育注入活力的关键路径。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是农业,传统文化则是那片肥沃的土壤。”学校应充分利用“这片肥沃的土壤”,开设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美育课程,如中国古典文学品鉴、传统艺术赏析、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等,引导学生通过研习古代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瑰宝,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价值。例如,可以策划诗词歌赋创作竞技、传统艺术工坊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进而提升审美品位和创作才能。
加强社会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融入社会生活广阔天地。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实现融合的广阔平台。学校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传承项目、文化交流活动等;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实地探访,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意义;还可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社区”系列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此外,还可以利用假期时光,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互访活动,在助力学生主动融入国际文化交流中,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
加强数字化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时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学校可以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融合的数字化平台。例如,可以开发传统文化虚拟博物馆、传统艺术数字体验馆等应用程序,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还可以利用AI技术进行智能推荐和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提供定制化的美育课程和资源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美育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教育,不仅能够丰富美育内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高校应以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美育育人的新路径,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马巧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