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马涛:扎根高原写青春 丹心灼灼护山河

来源:青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3-24     作者:陈郁

黄南新闻网讯扎曲河水在脚下奔腾,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24岁的马涛正蹲在自动气象站前校准传感器。虽然他的眼睛因先天性眼球震颤而微微颤动,但他的指尖却精准地调试着设备参数。这个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农村里走出的青年,用八个月的坚守,在雪域高原写下了新时代气象人的奋斗诗行。

“第一次看见杂多的天空,蓝得能让人忘记呼吸。”马涛回忆起初到高原的震撼。刚走出校门的他,2024年夏天就背着行囊从海拔2000米的家乡门源县来到海拔42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高原反应引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了整整三周。但当他在预警中心提前监测到一次较强的雷暴过程时,并及时发布预警后,缺氧的眩晕感竟被一种奇妙的亢奋取代——“那些跳动的数字,仿佛是高原对我的呼唤。”

作为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马涛深知气象观测对三江源生态的特殊意义。在海拔4800米的无人区,他与同事顶着七八级的大风,对区域站故障的设备进行维修。缺氧导致嘴唇发紫,他却在笔记本上兴奋地写下:“这里的每一阵风,都在讲述生态变迁的故事。”

2024年9月的强降水事件,是马涛职业生涯的重要一课。当时19毫米的雨水在20分钟内倾泻而下,他坐在业务平台前,握着鼠标的手微微发抖。带教师傅林琦的声音沉稳如钟:“记住,每个数据都是牧民的救命符。”这句话成了他的职业信条。

为弥补视力缺陷,马涛发明了“触觉记忆法”:在仪器按钮上做标记,把操作流程编成汉语顺口溜。同事们常看到他深夜独自在机房,闭着眼睛反复练习设备拆装,额头沁出的汗珠在月光下闪烁。这份执着让他在三个月内成为业务能手,在工作之余练习业务各个平台的操作,通过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他的业务能力提高了很多。

“牧民需要的不是专业术语,而是能听懂的‘天气话’。”马涛带着翻译深入牧区,用牛粪火塘边的家常话解读气象预警。2024年冬季,他手绘的《雪灾防御图》让牧民索南扎西及时转移了200头牦牛。“小马老师的图太灵验啦!”牧民的玩笑话里满是信任。

五个月里,马涛累计完成23次设备巡检,足迹遍布全县18个观测点。当同事心疼他奔波劳累时,这个大男孩总是腼腆一笑:“林师傅在高原坚守四十年,我这点路算什么?”

如今,他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两张照片:一张是门源金黄的油菜花田,另一张是杂多璀璨的星空。“这里的星空特别亮,因为每颗星星都是气象人的眼睛。”说这话时,窗外的自动气象站正闪烁着绿色信号,像一盏永不熄灭的航标灯。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