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答好生态修复与智慧守护“答卷”

来源: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2025-03-26     作者:师晓琼

黄南新闻网讯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织就”守护之网,人们遇见雪豹的几率大大提升;

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转作生态管护员,从此吃上了“生态饭”;

牧歌悠扬中,迁徙候鸟群掠过炊烟袅袅的帐篷,从在科普基地自然教育课堂的镜头里,孩子们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诗歌……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北缘的“天然湿岛”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是黄河和西北诸河的重要水源地,滋养着青海湖、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等重要生态区。自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试点启动以来,以科学修复与创新保护为驱动,实现了从生态脆弱到系统复苏的跨越式转变。

生态修复:荒原复绿 生物归栖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面积158万公顷,通过系统评估,气候变化总体呈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试点建设以来植被面积增加0.97万公顷,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1.45%,植被生态质量提高15.27%,60.17%的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恢复,水源涵养能力和水文径流量明显提升,空气质量显著提升,植被固定二氧化碳量和释放氧气量分别增加19.01%和20.34%。

生物多样性成为生态复苏的“晴雨表”。红外相机多次记录到雪豹捕猎岩羊、五只荒漠猫同框嬉戏的珍贵画面,黑颈鹤、棕熊等旗舰物种活动范围扩大。作为我国3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域优先区域之一,区内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维持着同纬度区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以雪豹监测保护为牵引,同步开展了豺、荒漠猫以及兔狲等猫科、野牦牛和白唇鹿等有蹄类、黑颈鹤为主的湿地鸟类、斑尾榛鸡和红喉雉鹑等雉鸡类、林区和草原鸟类等一系列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脊椎动物282种,野生无脊椎动物522种;维管束植物543种,大型真菌203种,水生生物575种。发现了昆虫新种40种、中国新记录10种、青海省新记录228种;祁连山鸟类新记录11种,取得了多项显著成效。

保护升级:科技赋能 制度革新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配备无人机、红外相机及智能卡口监控系统,持续定点定期监测常规要素,有序开展气象、土壤、植被、河流等数据采集处理。州县管理部门和管护站发挥各自职能作用,配合实施各类科研调查项目,协助完成自然资源本底调查、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以及河流、冰川、雪山、冻土等监测调查研究工作。协同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省、州、县三级联动,着重加强管护数据互联互通,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智能巡护终端使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数据应用、前端感知、无人机管理、园区管控等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拓展和完善。

推进社区协调发展。持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信息化平台。深入挖掘文化服务价值,规划设计以森林、草原、冰川自然科普为主题的生态游览体系。高品质打造生态研学精品路线和聚阳沟户外研学基地,充分发挥生态科普馆、展陈中心、野生动物救护站区位优势,积极创建“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科普教育场所,接待访客达10万人次。加强社区协调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正负面清单,以推动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相协调为目标,探索具有祁连山特色的经营服务模式。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