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3月的一天,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严小村村民杨春丽家中热闹非凡,一场温馨、喜庆、节俭的婚礼正在举行。村干部变身“服务员”在宴席间奔忙,整场婚宴简朴但不失庄重。
“我家的客厅就是宴席厅,菜品包子、熬饭、手抓羊肉都是大家平常最喜欢吃的美味佳肴,一桌宴席不超过500元。”新娘子杨春丽说,只有亲友见证、没有繁琐的仪式,让婚礼回归真情。一开始杨春丽的父亲得知女儿准备“零”彩礼结婚时,心里有些“堵”,杨春丽一番言语理顺了父亲的心结:“新时代新风尚,《村规民约》倡导‘婚礼简办新办’,既然这些内容都是大家商定的,就要自觉地遵守,这样邻里团结、和睦爱亲、崇德向善、和谐共处的氛围才会越来越浓厚。”
杨春丽的故事,是西宁市城北区绘就的移风易俗画卷的一个缩影。严小村常态化采用“上门入户、精准宣传”策略,通过设置宣传橱窗、张贴海报等多种途径,全方位传递移风易俗理念。大力开展新婚葬理念宣传,引导村民摒弃陋习,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70余次。没请婚庆司仪,也没有收受高昂的彩礼,杨春丽说,现在镇上、村上都在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作为优秀村民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
同样在3月的一天,城北区马坊街道办事处西杏园村,小陈在祭拜完叔叔后,领了一份“汤米三碗”的午饭,小陈说,叔叔丧事俭办,厚养薄葬,孩子在父母健在时孝顺关心,过世后丧事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
“汤米三碗”,即“一碗汤、一碗米、一碗肉菜”,在马坊街道,“汤米三碗”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办丧形式,更是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过去,村里办一场丧事,光是烟酒、菜品以及餐费就高达4万元,给村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扭转这一局面,马坊街道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对随礼金额、宴席规模等进行量化规范,特别是在丧事办理上,引导村民丧事以简约的“一碗汤、一碗米、一碗肉菜”取代传统的大摆宴席。
大堡子村曲艺队将移风易俗和殡葬管理相关内容编成新时代歌词,深入村头巷尾进行传唱。
2024年以来,马坊街道以“汤米三碗”为重要切入点,充分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及“理响马坊”宣讲团的强大力量,创新采用“板凳会”“田间课堂”等贴近群众生活的接地气方式,围绕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核心内容,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深度宣传与交流。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到红白事简办的队伍中来,曾经沉重的“人情债”逐渐减少,邻里间的人情味却愈发浓郁。
一把移风易俗的“金钥匙”,打开了乡风文明和百姓减负的“两把锁”。彩礼钱、份子钱少了,邻里关系亲了,环境美了,生活更甜了,这是文明新风带来的新气息。树立先进典型、让各地群众学有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二十里铺镇石头磊村采取“四自一限”新模式,村民自备食材、自请厨师、自约亲友、自主办丧,限制各类费用,破除传统丧葬陋习。曾经需要租赁帐篷灵堂、花费5万元的白事,如今在村两委提供的场地内即可完成,能省下来3万元。
陶北村在成功创建“全国最美农家书屋”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红色电影室”“陶北村书画、曲艺协会”“老年之家”等各类载体,将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通过倡议书、绘画、书法、曲艺、春联、诵读会等形式展现在村民面前,不断激发群众热情,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移风易俗可见、可听、可感知。
宋家寨村各姓氏在祭祀点位立牌,以“抔土立碑”的方式要求村民集中祭奠,在推动文明祭祀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推进移风易俗。
……
现如今,城北区坚持让群众“唱主角”,让群众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成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主导者和践行者,将移风易俗当成一项长期工作,治理陈规陋习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新征程上,让文明乡风吹到每个村居,吹进各族群众心田,努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