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努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01    

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强调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要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意十足、提质提速。新形势下,在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基础上,需要增强宣传普及吸引力感染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支撑。

一、抓住三个主要群体,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针对性

其一,注重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一定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一是通过基本培训,强化“关键少数”政治训练。着力于实现省市县乡干部基本培训全覆盖,贯彻实施地方、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二是通过上下联动,构建省市县三级共学模式。落实党委(党组)“第一议题”制度,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提质增效行动,探索集体研学、领导带学、潜心自学、典型导学、巡听评学的“五学”模式。三是通过虚功实做,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健全和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将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贯通融合,引导党员干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其二,注重农牧群众宣传教育的到达率和实用性。针对农牧民的理论宣传要把传播方式和话语表达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一是关注到达率。将“双语”品牌节目栏目作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打造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结构合理的宣讲队伍,做好“马背宣讲品牌”,建设“红色帐篷”宣讲阵地。二是注重实用性。以问题驱动理论传播内容创新,聚焦农牧民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用“有解思维”开展农牧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和完善传播效果评价体系。

其三,注重青年群体宣传教育的引领性和时代感。面对西方国家实施的西化、分化、弱化战略,青年群体理论宣传思想工作任务艰巨。一要全面推动“三进”工作。加快“数字智慧思政”建设,赋能“三进”工作,打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有效联动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机制;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程。二要着力打造“青言青语”品牌。面向青年、依靠青年、传播青年,组织全省高校大学生成立青年宣讲团、完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在不同圈层实施精准传播。三要全力扭转网络信息流“逆差”局面。直面攻击抹黑,提升理论评论力度、锐度、强度,让青年看得到、读得懂、易接受、愿分享、成共识。

二、运用好三个重要平台,增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实效性

其一,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提升理论教育体系培训质量。要以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理论教育体系建设。一是将党校的制度、组织、人才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坚持“党校姓党”“在党言党”,深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做到主题突出、应训尽训。二是在贯彻落实基本培训中,提升党校理论传播势能。加快构建资源共享的高水平“师资库”和供需平衡的高质量“课程库”,通过组建宣讲联盟、共享课堂和网络直播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下沉。三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基础,打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高地。重视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注重对青海创新探索与实践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其二,打造利用新型主流媒体,推进理论舆论融合传播。面向话语权竞争,持续发挥理论宣传主导作用。一要合力占据“双语”阵地,有效弘扬主旋律。重点实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民族语影视译制和出版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及广播电视建设工程;及时编写出版“双语”宣传材料;持续深化广播电视“头条”和网络视听“首页首屏”建设;构建全媒体“双语”传播格局。二要以节目本土化为取向,提升理论宣传效果。以农牧民需求体验为重点,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元素,提供具有原创性且能解决问题的“轻”“巧”理论传播作品。三要以网络融媒体为重点,改进理论传播方式。加快融媒体中心建设,坚持网上网下同频共振,打造“声屏报端微”一体化新型主流媒体理论传播矩阵,推出“菜单式”“点播式”“互动式”传播模式。

其三,畅通网络传播新通道,提升青年理论传播效能。网上舆论工作是青年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关键。一是努力提高用网治网水平,警惕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要巩固拓展红色地带,最大力度突显思想引领;持续“亮剑”黑色地带,最大限度予以理论回击;积极转化灰色地带,最大范围争取人心。二是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警惕理论传播娱乐化低俗化风险。对群众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要正确解答和引导,有效回应网络突发事件,避免以官话套话敷衍了事,引发次生舆情;充分宣传本土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建立和完善优秀教育资源和作品库。三是推进网上理论传播创新,警惕理论传播流量化肤浅化风险。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征集积极向上的作品、竞赛等方式,把“有意义”的转化为“有意思”的而又不致落入肤浅化陷阱,实现有形有感有效传播。

三、健全三个关键机制,增加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感染力

其一,增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主体与受众双向互动。“互动”是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用户黏性”的关键。一要大力发展互动式教学,提升干部理论教育培训参与度。综合运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等互动教学方法,从“坐而论道”向“干而论道”转化。二要注重讲好本土故事,改进叙事方法以凝聚话语共识。主流媒介应坚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努力做到理论传播内容“实”、话语“实”、情感“实”。三要着力融合新媒体新技术,变网络“流量”为理论“留量”。创新议题筛选机制,形成自下而上、上下贯通的议题选择机制;建立互动化交流机制,开展线下“面对面”式,云端“屏对屏”式,网络“群对群”式宣讲;完善受众即时回应机制和互动平台建设,提升理论传播平台的活跃度和传播效能。

其二,完善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及时正向反馈流程。一要聚焦需求侧,精准识别理论传播多元需求。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掌握群众理论宣讲需求。二要发力供给侧,精准定制理论传播优质供给。发挥省委党校、宣传部门理论优势和制作优势,采取差异化战略,构建高水准理论传播供给体系。三要协调供需侧,精准匹配理论传播“供”与“求”。完善“组织者自评、主讲者互评、听讲者参评”的分级评估模式,重点建立评估结果闭环反馈和开放共享机制,实现理论传播“供需平衡”。

其三,优化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资源全面共享机制。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形成传播合力。一是健全理论宣讲内容融合开发机制。加强党校系统纵向联动、横向联合,实现系统内基本培训资源共享、师资共育、平台共通。新型主流媒体建立“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传播格局。二是健全理论宣讲内容共享传播机制。将主阵地和主渠道中产生的好课程、好节目、好新闻、好文章通过共享机制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三是健全理论传播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处理好人才“所有”和“所用”的关系,多维度聚才、选才、育才,相互赋能,不断提升理论传播公信力和影响力。

(本文执笔:王淑婕)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