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塔湾村,这个曾经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依赖光伏产业“晒太阳”的高原村庄,如今实现华丽转身,以党建引领“产业兴、福利暖”的新面貌,书写着集体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3月的春风,带着蓬勃的生机,吹进了塔湾村。3月18日,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一桶桶金黄的菜籽油、一袋袋饱满的面粉,还有一箱箱印着“塔湾圣泉”的富锶山泉水摆放整齐,村民们笑意盈盈地排队领取福利物资。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乡村振兴的幸福乐章。
曾经,塔湾村集体经济过度依赖单一的光伏产业,就像在高原的寒冬中,虽有一缕阳光,却依旧难以驱散寒意。转机出现在青海省交通运输厅联点帮扶之后,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深入调研、精心谋划,先后成立了塔湾饮品科技、西宁新正建设两家公司。这一举措,犹如为塔湾村的经济发展装上了双引擎,从“单腿跳”转变为“双轮驱动”。2023年,两家企业实现创收60万元,不仅圆满完成强村目标,更让全村人看到了希望,点燃了创业的热情。
到了2024年,驻村工作队又将目光聚焦到村头那汩汩流淌的清泉上。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充分利用党建联盟资源,建成了“塔湾圣泉”纯净水生产线。然而,线下销售渠道很快遇到了瓶颈。关键时刻,驻村工作队紧跟时代步伐,敏锐地捕捉到数字经济的机遇。经过不懈努力,7月成功通过线上平台资质审核,10月商品顺利上线。从此,高原深处的山泉水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截至目前,2.4万件瓶装水的销售成绩,72万元的营业额,有力地证明了“互联网+产业”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村民刘富成拿着刚领到的福利物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感慨道:“以前愁分红,现在发福利,日子真有奔头!”驻村第一书记杨泉年一边核对名单,一边说道:“集体经济的本质是民生经济,我们始终坚持把60%以上的收益用于村民福利。”村党支部书记杨启庆也坚定地表示:“看到大家开心,再苦再累都值得。今年我们还要扩建生产线,让‘塔湾圣泉’走进更多家庭。”
站在新的起点上,塔湾村正沿着乡村振兴道路稳步前行,以“支部引领、产业筑基、数字赋能、民生为本”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优化经营业态。这个高原村落的发展历程,生动地诠释了只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积极探索创新,就能让乡村的发展充满活力。当发展的红利真正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乡村振兴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