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黄南州泽库县东格尔社区的藏族同胞们显然很幸福。听说有记者前来采访,好几位居民从家里走出来,聚集到社区服务中心门口,顶着高原酷烈的阳光,憨厚地说着、笑着。
黄南地处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多年来,这里受地域面积广、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经过10年的治理,这里的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我们的工作已经从粗放转向精细,从应急转向常态,从治标转向治本了。”州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力本嘉说。都说社会治理工作很难开展,黄南为什么能干得这么好?秘诀在于“党建引领、‘一核三治’”,这也是“黄南模式”的核心所在。黄南少数民族占比高达93.8%,谁家生活困难需要特别关注、谁家孩子要上学了、谁家老人身体不好,党员干部心里都有本账。党的各种惠民利民政策,党员们也烂熟于胸,哪家该拿多少补贴,哪个村迫切需要集中开展职业培训,哪个合作社效益如何、何时分红,方方面面都清清楚楚。
“一核三治”是指,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法治为保障、以自治为基础,发挥德治的教化功能,推动社会治理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力本嘉告诉记者,做社会治理工作必须把法治建设与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对于违法犯罪分子必须要“重拳出击”;对于更多人来说,只要给他们讲清楚道理,让他们走出牧区接受教育、了解外面的世界,“哪里有那么多解决不了的矛盾”。把党的好政策送到牧区,帮牧民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黄南大力建设宣讲团队的意义所在。在黄南,马背上的宣讲队、摩托上的宣讲队、红旗宣讲队……林林总总,共同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这些宣讲队常年奔波在牧区深处,几乎每两三个月就会把自己负责的片区走上一遍。由泽库县王家乡党员们组成的王家乡马背宣讲队又出发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宣讲的重点不仅包括党的惠民利民政策,还包括防疫知识。远远望去,由骏马组成的马队在高原草场上急行,马背上的人们,手持党旗、国旗,鲜红的旗帜在风中猎猎招展。
“乡亲们,不要出门,做好自我防护,勤洗手,戴口罩……”叮嘱声伴随着马蹄声传到草原深处。马蹄声停,晒得黝黑的汉子们翻身跃下马背:“家里肉还多不?不洗手可不敢抓肉吃。家里有人发烧不?还有口罩没?人多的时候一定要戴好。”一个个日夜就在宣讲队与牧民们的欢声笑语中过去了,宣讲队又要出发赶往下一站了。马儿又欢快地跑了起来,“扎西德勒”的祝福随着风儿越飘越远。州委政法委副书记石大存,特别推崇一句话:“大天地里更精彩。”“我们希望通过法治、自治、德治让他们了解、接触到外面这方大天地。换句话说,党建引领是根本指导,‘一核三治’是工作方法,让大家接触‘大天地’是有效途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社会长治久安是目标。”石大存表示。东格尔社区居民完么尖参曾经居住在社区附近的夏德日村里,是泽曲镇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在3年前,他们夫妻俩、3个孩子与老母亲还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当年,我家只有3面完好的墙,另一面是勉强垒上的,垒得不太好,既不防风也不防雨。赶上天气不好的时候,大风卷着雨雪从墙缝里灌到家里,又湿又冷。家里不通水、不通电、没有厕所,一家人甚至连一张床都没有。”完么尖参最担心已经75岁的老母亲。“每天晚上,母亲就在地上铺毯子,全家人都睡在上面。所以,我们全家人都患了风湿。尤其是母亲,腰挺不直,腿也有些瘸了。我很心疼,可我不知道能做什么。”
后来,黄南开始大规模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并且优先惠及贫困户,完么尖参一家也搬进了崭新的房子里。记者来到他家时,阳光正好。屋里规整而干净,炉子上熬着奶茶,整个屋里弥漫着淡淡的酥油味道。完么尖参说,自从搬进新村,自己一家就彻底脱贫了。一方面,一家6口人都可以享受政府的补贴;另一方面,自己还有了一个新身份——东格尔社区的“网格员”,“各种补贴加上我的工资,一年少说有4万元”。所谓“网格员”,就是黄南基层治理的一线工作人员。为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当地培养了大量学习能力强、有意愿为社区工作的少数民族同胞。他们每天都会到自己负责的片区走动走动,给大伙儿讲讲党的好政策,帮他们联系解决实际困难,遇到家庭矛盾也会帮忙调解。“我母亲总说,人要懂得感恩。没有党的关怀,咱能吃上手抓肉、住上好房子吗?不会!所以,听说社区要招‘网格员’时,我立刻就报名了。”完么尖参告诉记者,“我之前住的那个村,一共搬进来41户。每个星期,我都会到各家各户走一遍,帮他们搞搞卫生。”完么尖参指着社区里长长的一排院子说:“这一排人家,每家娃娃都上学了。我家的3个娃娃,两个大的都已经上学了,小的也上幼儿园了。我希望我家娃娃长大了、学成了,能回到家乡来,为大家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