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青海新闻6月29日电(尖宣 张添福)近年来,尖扎县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度融合,依托“抓、谋、搏、建、育、推、赏、创、养”为举措,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他其他各项工作,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社会氛围。
图为会议现场。尖宣供图
2021年,尖扎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斐然,工作成绩喜人。
坚持党的领导,创建工作一起“抓”。严格落实县乡、部门 “一把手”领导责任制,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标准、考核验收、督查落实、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全面实施“党建+民族团结创建”行动,着力构建大创建格局。
坚持共同奋斗,发展路子一起“谋”。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和特色种养植业,“尖扎山羊”“尖扎花椒”“尖扎荞麦”三项农产品获“国字号”地理标志称号;草莓、芦笋等5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2020年被评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全县发展各类合作社达247家,总产值达1亿多元,全年累计发放各类奖补资金2060万元,带动农牧民2681户7724人,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不断提升。
坚持共建共享,美好生活一起“搏”。坚持奋力推进“1+8+10”脱贫攻坚举措,严格落实“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要求,高质量建成昂拉乡德吉村、尖扎滩乡萨尕尼哈等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德吉村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誉称号。实施了沿黄三镇人饮、美丽乡村、城北新区、马康公路等一批惠民利民项目,狠抓天津对口援助、西成高铁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培育光伏扶贫、生态农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全县34个贫困村2572户10189名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和整县摘帽目标任务。
坚持共治共管,和谐社会一起“建”。紧紧围绕“一核三治”社会治理模式,扎实开展组织体系三年行动,加强各民族群众自治建设,强化村规民约实效,健全完善村民议事协商形式,让各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全过程。加强法治建设和普法服务,实现全县行政村“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巩固完善“三调联动”调解机制,成功化解尖扎县与邻县之间的草山、地界纠纷,在黄河两岸奏响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乐章。
坚持常态宣教,舆论氛围一起“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核心,以创建工作“十一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百名干部下乡、“爱国 感恩 团结 法治”宣讲等活动为契机,在全县“报、播、台、微、网”平台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栏,及时播发各单位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动态信息,向各族群众传播党的声音;积极培育先进典型,成功打造尖扎县人民医院、昂拉千户府等一批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基地),格智、王占华等被评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210个,“八进”创建覆盖率达100%。
坚持共进共享,教育事业一起“推”。在各中小学开设爱国、感恩、法制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原有53所中小学优化调整为30所,实施各类教育项目45项,落实国家七项教育奖补资金9544.3万元;在全州率先使用统编“语文”教材,“三科”教材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全面推开,并在天津市开办了异地民族高中实验班,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和初中学段开设民族实验班;全面推广教育信息“2.0行动”计划,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三全两高一大”目标,所有中小学校实现联网联校,全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有效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坚持各美其美,五彩文化一起“赏”。实施昂拉千户府、古日寺等省级文保单位的维护与修缮,申报古哇寺、都仓俄康、桑主寺和杨家清真大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顿宴》《尼姑寺颂经乐》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出版发行南宗尼姑诵经乐音画资料《心乐》《尖扎民间诗集》,拍摄《昂拉千户》《五彩神箭》《走近灵秀尖扎》《千户风云》《尖扎往事》等专题宣传片;先后举办五届“五彩神箭”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暨达顿文化节、黄河国际铁人三项邀请赛、搏击格斗争霸赛等大型文化体育赛事,提升了“灵秀尖扎”品牌形象。
坚持管教结合,宗教和顺一起“创”。深化寺院“三种管理模式”规范运行,创新开展宗教活动场所“六进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强化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操。加强重要节点分析研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深入开展“绿色寺院”创建活动,实现寺庙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实质性转变。
坚持生态优势,绿水青山一起“养”。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空气质量监测等工作,实施封山育林、生态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着力提升全县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废弃矿山修复项目、砂石矿整合及矿区生态恢复工作,建设绿色矿山,推动矿产资源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三级河湖长制体系,大力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集中整治河道脏乱差问题,实现辖区河道干净水域清澈;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工作,累计造林植树49.84万亩,绿化率提升至34.6%,全县各族群众的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