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党建

“小阵地”服务“大民生”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1-29     作者:岳文奎

走进祁连县扎麻什乡河北村党群服务中心,医疗保险、民政低保、调解矛盾等便民服务窗口应有尽有,村民三五结伴前来办理事务,使党群服务中心成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惠民政策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祁连县坚持党建引领,稳步推进45个村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成“一点一校一厅一屋一室一馆”的“六个一”的阵地服务体系,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打通了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村民入住棚户区安置房以后,我们要马上实施养殖棚项目建设,以租赁的形式解决部分群众集中养殖的问题,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双赢。”下庄村党支部书记马寿财在议事厅对村“两委”成员说。

祁连县积极打造农牧民议事厅,把每月20日作为“村民议事日”,通过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村民决议的方式,落实“百姓事百姓议,议百事惠百姓”的民主自治制度,破解了“形式有权、实际无权”的基层民主难题。

为方便群众实时办理各类事务,每个村开设村民服务代办点,实行村干部轮流坐班,推行“村民事务代办”制度,群众不出村便可轻松享受服务。按照谁坐班、谁负责的要求,采取一名村“两委”成员负责、两名无职党员协助办理的“1+2”模式,提供临时救助、信息采集、用地申请、登记注销等综合代办服务,开展延时错时服务,打通了便民服务“中梗阻”。同时,每个村组建“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法治副书记”调解工作队,深入草原帐篷、田间地头、农家炕头了解民情。

“检修农机具要达到不松旷、不锈蚀、不钝刃、不缺损、不缺油、不变形,转动灵活、调整灵活、升降灵活、刹车灵活,整机技术状态完好的标准,更要注意规范操作、运输安全。”县农牧水利综合服务中心干部郭远成在白土垭豁村农牧民夜校讲课时说。

祁连县开办“农牧民夜校”,建立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基层治理等专业“师资库”7个,精心挑选30名专业技能突出、工作经验丰富的乡镇领导、站所干部、第一书记、农技专家、致富能人等组成优秀讲师团,设置政策法规、基层党建、移风易俗、优种选育、生态旅游等11类实用课程,以轮流授课、专题辅导的形式,为农牧民党员群众讲业务、教方法、传经验。其中,讲授实操课程学时占比超70%,确保培训内容对口味、接地气、能管用。

村级农家书屋通过更新书籍、配备资料、征订报刊,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利用农闲时间,走进书屋学习技能培训、科学种养、电子商务、商贸服务等相关知识。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农家书屋+”运行服务模式,定期举办道德讲堂、家风家教演讲、书香话发展等主题活动,使农家书屋成为村民们固本培元的“充电屋”,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

“父辈们曾经劳作的一张张照片、用过的一个个物件,鞭策着村里的年轻人,靠惠民政策、项目资金和帮扶人才行走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阿柔乡草大板村党支部书记海明在“支部统一党日”活动上感慨。

祁连县围绕“村党组织壮大史、生产力水平发展史、生活品质提高史”三条脉络,采取图文并茂、实物陈列、场景复原等方式,在峨堡、草大板、白杨沟、鸽子洞、大泉、曲库、扎沙等村建成村史馆7个。通过邀请老支书、老党员、老干部讲述村庄发展历程,解剖村落变迁背景,追忆“大事记”,汇编“群英榜”,制作“微电影”“微视频”集中播放,把村史馆办成以史铸魂的活教材。

在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每个村建设标准化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实施文化扶贫项目,在全县45个行政村配备棋牌桌椅、银幕投影等文化体育设施,定期开展以提高素质、愉悦身心为主的文体活动,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