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北角、九曲黄河第一湾的南端,所以得名“河南”,她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素有青海省“南大门”之称。全县蒙古族占常住人口的93%,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也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虽然地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经济欠发达,但“精神”却始终是河南县这片热土上最为宝贵的财富和最为动人的力量,也是河南人血脉中传承的永续基因。在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河南县,区区4.3万人口中,就有31人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从“时代楷模”尕布龙,到有一颗金子般心的全国文明家庭索南一家;从胸前始终佩戴着毛主席像章的牧民老党员拉毛才让,到无偿抚养7个孤儿的最美妈妈勤考;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草原“明星”久美多杰医生,到为抗击疫情捐款11万元的普通党员索南才让......一个个先进典型如同一座座高耸的灯塔,闪耀着璀璨的精神光芒,传递着无穷的道德力量,共同指引着我们打造河南“精神高地”。
“时代楷模”,原河南县委书记尕布龙同志,他在路上看到群众的鞋破了,就将自己仅有的一双皮鞋送给了群众,自己则赤着脚回去找了一双布鞋穿;他主动承担起三个孤儿的生活费用,直到他们长大成人;他带领干部群众治理生态,打响了草原灭鼠战役,使河南县成为我国北方第二个、全省第一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先进县。而如今,鼠害治理、生态修复依然是河南县举全县之力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冬春两季,尤其大雪纷飞的日子,广袤的河曲草原上,随处能看见乡镇村社的牧民群众,或政府组织,或自发行动,步入黑土滩,展开“灭鼠战役”。防鼠灭鼠、恢复草场、保护生态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最美奋斗者”,原河南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尖措同志,组织实施寺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六大工程”,改善僧侣学习生活条件,实现僧侣医保、社保全覆盖,增进了僧俗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凝聚力。2015年,因操劳过度突发心肌梗塞,牺牲在岗位上,年仅47岁。
基层共产党员,三级听力障碍残疾人索南,心系着更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带领村里的群众们共同致富。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青海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强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在全国上下抗击疫情时,索南义不容辞的捐出2万元特殊党费。而河南县全县累计缴纳特殊党费96.95万元,爱心捐款139万元,捐献物资折合人民币50余万元,坚决守住了“零输入、零扩散”的底线,凝聚了万众一心战病魔的强大合力。
在这块“精神高地”上,各族儿女始终感党恩、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共产党就是最大的佛”成为流淌在蒙旗草原上的时代最强音。吃水不忘挖井人,河南儿女把对党的知恩之心、感恩之情转化成了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具体行动。
在这块“精神高地”上,各族儿女坚持生态优先,主动扛起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政治责任。坚持白色污染治理“禁塑令”口号不变、力度不减,从“全域无垃圾”到“全域无废”,探索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的美丽河南处处蓝天、碧水、绿地,呈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意。
在这块“精神高地”上,各族儿女交往交流交融,团结互助,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住了涉藏基层治理中的“一面红旗”和“一方净土”。通过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脱贫摘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了一起。
在这块“精神高地”上,各族儿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知恩图报已经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不少贫困户主动退出建档立卡户,甚至拿出毕生积蓄捐助给更需要帮助的人,蒙旗草原处处盛开着文明之花。
今日之河南县,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4.3万河南各族儿女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努力铸就河南精神高地,让河南精神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强信心、增干劲,凝民心、聚民力,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美丽新河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