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建功正当时】柳晴雯: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2-11-22     作者:吴梦婷

湟中堆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柳晴雯。(图片由本人提供)

黄南新闻网讯   在青海,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在一代代非遗手艺人的坚守、探索中,这些岁月沉淀下的非遗讲述着青海人的故事。当更多的90后、00后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老手艺有了更多大众喜爱的文创产品,传统的文化记忆重回现代生活。

回乡创业传承老手艺

对于非遗,曾经有不少人担心它古老、稀缺的标签会脱离青年一代的视野。然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保护的队伍中,当老手艺遇上了一群“新匠人”,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11月21日,记者联系到柳晴雯时,她正在学习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网课。等到午间休息的间隙,记者再次拨通柳晴雯的电话,听她讲述非遗传承的故事。

90后柳晴雯是湟中锦绣轩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从返乡的青年创业者,到湟中堆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用韧劲与拼劲,交出了一份非遗传承人的青春答卷。

柳晴雯的童年生活与民间技艺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小时候,柳晴雯总是看见母亲在画案和绣架前忙活,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画作和五颜六色的绣片,让她对剪纸、堆绣等民间技艺充满好奇,她常学着母亲的样子,剪一些小动物和花卉。

大学期间,柳晴雯在学校交流活动中了解到,不少专家学者对青海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那一刻,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家乡的堆绣技艺,成为她心中的梦想。

2014年大学毕业后,柳晴雯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文化志愿者。“在一次次调研中,我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河湟地区多彩的民间文化,从作坊到产业,青海匠人们的坚守让我深受震撼。”柳晴雯回忆,在当文化志愿者时,她深入了解到湟中各项非遗技艺的内涵,这让她更加坚定要跟随母亲的脚步,将湟中堆绣非遗技艺传承好。

“2017年,我母亲生病,母亲工作室的堆绣订单不得不停工。当我无意间翻到一本母亲的画本,看到画本上各种造型美得让人心动,那时候起,我便下定决心辞去文化志愿者的工作,开办公司,和母亲一起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学会技艺流程的全过程。”柳晴雯说,在母亲的一本本画本和作品中,她看到的不只是三十年来母亲在作品中倾注的心血,更是在日复一日的创作中的执着和初心。

两代传承人的守与不守

创业之初,由于两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发展定位不同,不免让柳晴雯和母亲在非遗传承的方向上有不同的看法。“当时,我和母亲总是会因为一个问题争执很久,谁也不退一步。”回忆起创业初期的经历,柳晴雯历历在目。

2018年,为了让堆绣工作室实现公司化发展,柳晴雯和母亲开始招收学徒,通过以老带新一对一教学的方式,免费为喜欢堆绣的手艺人教授堆绣制作技艺。她还开着车走遍周边乡镇,了解绣娘的意愿,同时还学习到不同的绣法和技巧。

为堆绣作品上色时,柳晴雯流露出一名手艺人的执着和专注;为绣娘培训时,她坚定的语调展现出一名文化传承者的自信。2019年,柳晴雯以“公司+工坊+农户”的方式在湟中区上五庄镇纳卜藏村成立刺绣工坊,为百余名绣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以订单式管理的方式,逐步实现指尖艺术向指尖经济的转化,工坊推出的一批非遗纪念品销售额达到15万元。

经过两年的尝试和市场调研,两代传承人在融合中实现了堆绣的创新发展,她们的产品慢慢打开了市场,不少省外游客专程而来定制堆绣作品,带有青海元素的堆绣作品订单不断增加。

2021年,柳晴雯组建堆绣创意研发团队,邀请武汉理工大学、青海省博物馆等单位产学研合作,研发出120件以堆绣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同时,她建立“精工绣娘-创意绣娘-普工绣娘”人才梯队培养模式,让老艺人更加专注传统技艺,年轻艺人在传统的基础上尝试创新,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柳晴雯还入选西宁市“引才聚才555计划”培养人才。

非遗传承的变与不变

如何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承和弘扬非遗技艺是柳晴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90后非遗传承人,柳晴雯说,相对于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自己的优势在于更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擅长捕捉新消费群体的趋势变化。

从开通网上销售渠道,到结合自媒体平台推广堆绣制作技艺……柳晴雯正在尝试用更符合当下的营销方式,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虽然有不少创意团队抛出橄榄枝,但在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制作中,决不能丢掉传统手艺里的精髓。”说起堆绣文创产品的创意研发过程,柳晴雯说。

为了精益求精,柳晴雯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调研学习。在她看来,把传统手艺和新时代的生活审美衔接在一起,做出更多适合新时代生活场景的实用型产品,才会有更大的市场,才能发展传承得更好。

“代代相传的老手艺是需要记录的历史瑰宝,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让传统手工艺走进年轻人的心中。”在柳晴雯看来,手艺人首先是要致敬传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湟中堆绣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柳晴雯带领着公司的老艺人走进博物馆等地,寻找传统的堆绣作品,学习研究几十年前甚至百年前湟中堆绣作品中用到的技艺。

她还带领公司员工对堆绣传统纹样分类整理,结合现代数字化手段对一千多幅堆绣传统图样开展数字化保护,在堆绣数据库成果中实现初步转化应用并获得了4项专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传承这件事,任重而道远。如何守住初心、做好传承、顺应时代、敢于创新,使手工技艺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挑战。”柳晴雯说,作为新一代的传承人,她将用“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用技艺传承非遗之美,为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