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乡村振兴战略

夯实“耕”基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1-30     作者:李庆玲

交错分布在寿乐镇的村庄和温室。本报记者 李庆玲 摄

初冬时节,土地还未封冻,正是利用冬闲时节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黄金期。

11月18日,记者走进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尕扎、杨家山、李家台等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看到一台台开槽机、挖掘机等施工机械机声隆隆,在地里来回穿梭,经过平整地垄、清运积土、填埋渠沟等一系列作业,原先零零散散的耕地顿时变成了集中连片、平坦规整的高标准农田。

“我们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全村共144公顷,涉及321户农户,目前已平整土地112公顷,计划赶12月底完工。”看着经过统一规划平整,初具雏形的高标准农田,尕扎村党支部书记李春合高兴地说。

村里的养殖户祁善存早就想开发撂荒地种植牧草,但因开发土地成本过高,被迫放弃这一想法。眼下全村的撂荒地一块都没闲置,全部被建设成高标准农田,祁善存非常高兴。

“我们村发展畜牧养殖的人比较多,牧草需求量大,但本村没有种植牧草的,冬季牧草需要从外地购买,养殖成本高,养殖效益上不去。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但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土地撂荒的问题,而且机械化作业更快,为大家今后增产增收带来有效的保障,目前已经有人开始谈土地流转的事情了。”祁善存说。

寿乐镇副镇长林承寿介绍,寿乐镇尕扎、杨家山等村地处浅山地区,多是山坡地,高低起伏不平,贫瘠且浇灌、运输、耕收十分不便,不仅难管理,还浪费了土地资源。现在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实现小田改大田,将零散化、交错化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恢复耕种,确保了田地都能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

据介绍,寿乐镇全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553公顷,涉及8个村,总投资1565.14万元,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70%。项目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土壤改良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相继实施,确保了“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真正实现“粮田变良田,农民乐开颜”。

在整治撂荒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乐都区雨润镇羊圈村更进一步,在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搭建钢架拱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开展冷凉蔬菜种植项目。

羊圈村党支部书记唐生和告诉记者,现在施工的土地以前大多种植苗木,为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今年4月份雨润镇积极动员群众开展苗木清理,将撂荒多年的土地恢复成耕地。

今年以来,乐都区雨润镇把撂荒地、耕地“非粮化”整治和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富民强镇的核心内容,按照“镇党委领航、村党支部领路、党员领头”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到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区级财政资金共800万元,由羊圈村两委领头,充分利用起原有的25.8公顷撂荒地开展羊圈村冷凉蔬菜项目,项目新建冷凉蔬菜拱棚260座。

“我大概估算了一下,等这260座拱棚投入使用后,预计年均蔬菜生产量可达45万公斤,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将达到15万元,而且还可以带动周边100余户群众每年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村里剩余劳动力也能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让撂荒地真正可以变成‘致富田’。”唐生和说。

家门口盖上了拱棚,也让村民对往后的日子充满了期待。“我已经和村委会签订了协议,打算明年承包几个大棚种植应季蔬菜,在家门口就可以种菜挣钱,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也能照顾上,也不用常年在外面奔波打工了,相信往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羊圈村村民王长顺喜不自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也是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乐都区各乡镇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调优产业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导作用,促使基本农田向优质、集中、连片地集聚方向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