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正定县塔元庄村沿着“三化”目标奋力前行:小康村里气象新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2-05-25    

每次到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采访,总会发现新变化。

这一次也不例外。5月5日,记者一进村就遇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尹计平,“我们在滹沱河南岸新搞了100亩高效绿色农业示范田,走,一起去看看!”

沿着宽阔的河北大道,记者驱车前往。碧波荡漾的滹沱河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盛开。

滹沱河两岸,曾留下习近平总书记骑自行车下乡调研的身影。1982年至1985年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来塔元庄。2008年1月、2013年7月,又两次到塔元庄考察,亲切看望乡亲们,并寄语干部群众“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在全国率先建成小康村”。

牢记嘱托,塔元庄一路阔步向前。

从“有女不嫁塔元庄”的落后村,变成了产业兴、村民富、景色美的小康村。2021年村集体收入3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日新月异,塔元庄焕发勃勃生机。

村“两委”完成换届,一批年轻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产业不断更新升级,一条完整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利民惠民措施持续跟进,幸福笑脸定格在一张张全家福上。

党员干部冲在前干在先

每天7时30分开早会,塔元庄村“两委”班子坚持了22年。

而今年3月26日的早会,直接搬到了植树现场。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挥锹挖坑、种树浇水。

在滹沱河南岸栽1万多棵树,整治周边环境,村“两委”班子带头干,每周出两天工。一身土、两脚泥,66岁的尹计平一天也没落下,“苦干实干拼命干是咱的老作风,党员干部凡事都得冲在最前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尹计平清晰记得2008年习近平同志来塔元庄时的殷切嘱托,“希望你们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早日奔小康。”

2013年7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再到塔元庄,站在新建的村委会办公楼前,问尹计平:“还是你们原班人马?”

“总书记还记得大家,问得最多、问得最细的是基层党建工作。”8年多过去,尹计平回忆起来仍倍感亲切,耳边常回响起总书记的话:“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

当年的村“两委”班子是2000年换届选举产生的,22年经历七次换届,7人连选连任。村民们都说,共同奔小康,这样的干部有威信、能干事、信得过。

2016年,塔元庄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去年,尹计平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直到2021年3月,村“两委”换届,新一届班子选上来,平均年龄仅38岁。

“原班人马”变了,但作风不变、干劲更足。作为唯一留任的干部,尹计平表示:“我有责任把年轻人扶上马,再送一程。”

退下来的班子成员都没有闲下来,不定期参加村“两委”班子扩大会议,发挥传帮带作用。

当选村党委副书记的70后干部曹建辉,原先在正定恒山市场做生意。如今,他把心思全放在村务上,“买卖是自家的,回村里干是服务全村人。”

“书记在前面带着干,我们也不能含糊。”曹建辉和年轻干部们早出晚归找问题、解难题,“今年重点是整治环境,咱村基础不错,不过一细查发现问题还不少。”

在村委会办公楼门厅的西墙上,“正定县正定镇塔元庄村2022年‘两委’干部的承诺及工作目标”公示牌格外醒目。尹计平说,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塔元庄视察时,一进办公楼就认真查看了当年的干部承诺内容,频频点头。

公示牌的内容年年更新,但为民办事的初心始终没变。

作为班子最年轻的干部,90后村委会副主任赵海峰的任务目标是:旧堤顶路北侧建28000平方米的商业综合楼。

虽然工作中遇到诸多难题,这个大学毕业、开过公司的小伙子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咱有知识有文化,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定能干出一番新天地。”

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走,到塔元庄采摘去!”

初夏时节,在塔元庄智慧农业园区的温室大棚里,樱桃晶莹饱满,草莓长势正旺。园区占地160亩,共有大棚37个,全部采用5G自动化智能控制,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采摘,线下销售也异常火爆。

“咱的产品不光进了石家庄的商超,还上北京了呢!”园区管理人员胡亚磊自豪地说,“年收益能达到600万元到700万元。”

“大力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生态平衡规律对经济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关系最为重大”“建设科学化生活的现代农村”……在村委会大院的长廊里,“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正定的形成与实践”展板吸引人们驻足研读。

“我们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总书记的关怀和指导。”尹计平对记者说。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近年来,塔元庄大力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努力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

塔元庄人种过蔬菜大棚,建过养鸡场、养猪场,还办过家具厂、棉织厂、构件厂。2013年,试水果蔬合作社,引入电子商务公司,村民自愿入股变“股民”。近几年,又建起农业科技生态园、梦乡小镇,开发了美食一条街。

村民收入逐年增加,住上新房子、开上小汽车,2019年塔元庄提前实现小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塔元庄村口的大型宣传牌上,红色背景衬托下的这十个大字分外醒目。

村企联合使塔元庄农业步入产业化之路。与同福集团合资,分期建设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优化整合塔元庄原有产业布局,引入一二三全产业链,在完善现代农业种植、休闲旅游、研学培训等项目同时,精心谋划打造大型田园康养园区、文化演艺园区等项目,激发科研、文化、旅游、康养、健康食品生产、粮食加工等业态活力。

走进塔元庄同福展览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让人心生向往。乘坐旅游观光车,走进同福乐园、同福未来研学营地、同福家庭农场、同福智慧农场等,令人乐而忘返。

河北塔元庄同福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武峰介绍,“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每年给村集体至少1000万元的保底分红,还将解决10000人就业,村民人均收入每年将增加30%。”

村企合作的好前景,吸引了很多村民返乡就业。曾在外地工作的村民高洁回来后在示范园当起了讲解员,向游客讲述美丽的家乡。

“去年一年,园区的客流量达到105万人次,整体营业收入3000万元。”武峰说,村里正进一步完善打造现代农业种植、休闲旅游、研学培训等项目。

穿行在塔元庄,记者看到,村南5个葡萄大棚已经投用,3个大棚开工建设;村西由十几亩沙石地改造成的林下养猪基地里,几十头藏香猪和黑猪成长良好,一旁的研学基地正在扩建;而100亩高效绿色示范田里,新品种大豆长势喜人……

“在村北,我们还规划了占地200亩、有3000至5000张床位的综合型养老社区,力争打造全国康养的样板。”尹计平介绍,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养老社区将和村里的农业种植、休闲旅游、研学培训等联动,进一步实现养老产业的市场化运营。

继续沿着“三化”目标奋力前行,塔元庄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幸福写在村民的笑脸上

5月9日又是周一,塔元庄村民李彩芳下午一下班,就来到村里的小广场,领了一大袋子蔬菜,兴高采烈地往家走。

“村里每星期都会发十来种菜,一家人一星期做饭不用愁。”黄瓜、西葫芦、西红柿、豆角……回到家,她打开双开门大冰箱,将菜塞了满满一层。

除了这个崭新的冰箱,家里的陈设和8年前一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李彩芳一家人常常回忆起2013年7月11日的情景。

“那天下着雨,我们一家人都在家。忽然敲门声响起,我心里还想着这是谁来串门了。”想起当时那一幕,李彩芳仍感觉“又惊又喜”,“站在门外的竟然是总书记!”

坐在沙发上,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彩芳一家三代拉起了家常:家里的老人身体怎么样,有没有养老保险和福利;夫妇两人在哪里上班,收入多少;村里的公共服务好不好……得知她的儿子刚参加了高考,总书记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书记问的都是一些家常话,咱也是有嘛说嘛。”一晃8年多了,李彩芳说,“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最该感谢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

掰着手指头,李彩芳给记者算着账:村里每周发一次菜,每月发一次米面油,逢年过节还要发猪肉、馒头、香油;家家户户住着楼房,水费、电视费、取暖费全免;自己在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上班,一个月两千多元,丈夫在村附近当焊工能挣三四千,老人有养老金,每年家里都有分红;儿子留学韩国,明年就博士毕业了,女儿也上了高中……

生活有希望,奋斗有奔头。

采访中,我们走进村史馆,详细了解塔元庄从穷村变成富裕村、文明村的历程。

2013年,塔元庄完成“平改楼”,全村400多户村民都住上了楼房。

“当年总书记来咱村,说了好几次‘没想到变化这么快、这么大’。几年又过去了,现在村里又是一副新模样。”尹计平说。

走在大街小巷,心情格外舒畅。村内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建起了高标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健身广场、卫生所等服务设施。村南,双向四车道的河北大道宽阔整洁,两条公交线路直达县城、市区。

车在林中走,人在花中游,家在河边住。塔元庄吸引了不少外村人安居置业,原本只有2000多人的小村庄,如今常住人口有8000多人。

从2013年开始,塔元庄村全村男女老少每3年合一次影。照片里,人人精气神越来越足,笑容越来越灿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塔元庄的全家福,委托新华社记者“一定给塔元庄的村民捎个信,我看到他们很高兴!”

尹计平高兴地说,“总书记惦记着我们,幸福都写在村民的笑脸上呢!”

[责任编辑:海燕]